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一部沉甸甸的生命之歌(徐淑红)

——《日记碑》读后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7日14:57 来源:吉林日报 徐淑红

  这是一代人的情感史诗;这是一代人的命运交响;

  这是一部沉甸甸的生命之歌。

  捧读张天先生的著作《日记碑》,第一个感受就是厚重。这份厚重,不仅仅是一本书的重量,更是历史的重量、岁月的重量、思想的重量,是张天一生心血的重量。

  张天是1968年的大学毕业生,他有追求、有梦想,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就为自己的人生做好了规划。他不仅有文学情怀,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作家,坚持十几年以写日记的形式积累生活素材,同时更有士人情怀和英雄情结——大丈夫宁折不弯、可杀不可辱。在那段特殊岁月,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从未丧失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虽然身陷囹圄,命同草芥,过着如履薄冰的生活,但他的内心始终坚守着一份自尊自贵自爱自强的品性——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不向命运低头。和书中的主人公唐天明一样,无论历经多么大的磨难,无论遭受多么大的屈辱,都坚守着自己做人的道德准则,那就是——不欺不诈,不虚不伪,与人为善,光明磊落。

  翻开这本书,翻开的是一段尘封几十年的沧桑岁月,看到的是以唐天明为代表的一群正直有良知的中国人在“文革”那段非常时期的悲惨遭遇。合上这本书,一个有血有肉、爱憎分明、宁折不弯、坚持正义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矗立在眼前。阅读这本书,不仅是在阅读一段历史,更是在阅读那段非常岁月中人性的坚守与嬗变——大奸大恶与大忠大勇的对决与交锋,君子坦荡荡的正直大度,小人常戚戚的龌龊猥琐,都在张天笔下展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从某种程度来说,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主人公唐天明的个人经历,更展现了作者对信念的坚守,对信仰的坚定,对理想的坚持。

  研血为墨铸一座精神丰碑

  “文革”10年是一段特殊的历史,特殊的历史就会产生特殊的人物,特殊的人物就会有特殊的命运。《日记碑》描写了正反两方面人物的人生命运,合上书细细揣摩,能体会到作者是在通过这部小说讲述两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泯灭良知。《菜根谭》里说:“君子立德,小人图利”。书中两个最丑恶的小人范大昌和魏东彪贪图眼前的既得利益,不惜泯灭良心干着无耻勾当,虽然暂时风光无限,但因其没有道德良知,当“文革”的血雨腥风后,他们也被时代的大潮抛在岸上,被世人唾弃。而唐天明之所以能笑到最后,正是由于坚持了真理和正义。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邪不压正,这个信念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没有怀疑过。

  第二个道理,真善美的力量永远大于假恶丑。张天在书中描述了两段感情——唐天明与夏雨菡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与母亲和哥哥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文革”期间,许多家庭夫妻反目成仇、父子划清界限。许多人不是死于前途无望,而是绝望于亲情的疏离和背叛。但在《日记碑》中,我们在唐天明的身上感受到了难得的真情,夏雨菡给予他忠贞不渝的爱,母亲和哥哥给予他的支持和鼓励,都是小说里弥足珍贵的一抹暖色。正是这黑暗中的点点光亮让唐天明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温暖,也让读者在愤懑的情绪之外找到了可知可感的心灵慰藉。从这些难能可贵的人间真情中我们可以感知到,作者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坚守与歌颂,他不但在文学创作上坚持了这一观点,在自己近70年的人生历程中,也一直以此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

  历史铺陈谱一曲正义之歌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而每个人的历史又必然融入到时代的历史当中。但是,当走过流年回首往事,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敢于面对自己的历史,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地理解那段历史。

  正视历史需要勇气,更需要成熟的思想。中华民族的每一段历史都充满坎坷和艰难,甚至饱含屈辱。正是在这样的砥砺前行中,我们的人民学会了思考和辨识,学会了理性与智慧,更学会了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前行的思想史。正是在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中,中华民族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才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理性。

  国家是这样,个人也是这样。书中的主人公唐天明被人陷害蒙冤,在申冤过程中,由最初的锋芒毕露到最后的隐忍不发便是他思考后审时度势的结果。非常时期,个人的蛮干往往不能体现智慧,一时冲动的结果就是输得头破血流。唐天明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左腮被打伤,左手指断了3根,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非人的摧残和折磨。他在经历被诬陷、被侮辱之后,终于走向成熟,在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中等来了粉碎“四人帮”的大好时机。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不但个人的历史是融入国家历史当中的,个人的理想信仰与奋斗也同样与国家和时代的命运息息相关。正是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张天笔下的唐天明无论遭受什么样的屈辱,都坚信——人间正道是沧桑。

  真情永恒暖一段人生岁月

  一个纯洁、纯粹、纯真的爱情故事,一字一句都是灵魂的叩问,一章一节都体味着人性的真情。

  读完《日记碑》这部小说,我对作者更加钦佩,更加敬重,更加敬仰。他本人如松柏一样,在经历了严霜酷暑的考验之后,依然本色不改,以赤子之心回报社会,为改革之初的社会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豁达、无私的真性情是十分难得、十分可贵的。“文革”10年,张天先生蒙冤,他人生中最好的年华,还有令人羡慕的爱情,都在那场浩劫中结束。可是被平反昭雪后的他没有怨、没有恨,而是从痛苦中站起来、走出来,抚平身上的伤和心中的痛,把自身的荣辱得失放在脑后,投入到了改革开放的建设大潮中,在工作岗位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更为可贵的是,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依然坚守着心中的梦想——奋笔疾书,回顾历史,警示现实。应该说,这已经不仅是一种热爱、一种能力,而是一种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一种感恩时代、感恩岁月的真情。

  从这种态度里,从这份真情中,我们看到了张天先生的气度——他不与时代的错误较劲,也不计较个人利益,而是在工作和奉献中更加完美地体现自身价值,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一部《日记碑》,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一段不想看到的历史,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人性中的大美,这种美坚如磐石、翠如松柏,集文化、修养、做人、立德于一身,彰显的是一种向上的生命的力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