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为思想和现实寻找词语——读艾云《寻找失踪者》(李德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7日10:39 来源:南方日报 李德南

  艾云曾经说过自己有“说道理”的癖好,但又不善于像许多公共知识分子那样能随时对眼前的社会现实发出警策之声,为大众所倾听。“我属于一个拙笨的、慢半拍的人。”然而在当今时代,“缓慢”是多么稀缺的品质啊。

  这是一个绝对讲求速度的时代,一切的事物,都在更新换代的等级秩序中划定价值与意义的高低。比方说,有人才买了新IPAD,还没用上手,IPAD、AIR 就已空降,一夜之间占领大街小巷。刚以为赶上潮流就已过时,这实在令人丧气。思想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把浓缩在微博那140个字当中的观点和立场视为真理来追踪却隔日即忘。而偏偏,最乐于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就是娱乐明星。

  仔细读完《寻找失踪者》里的九篇文章后,对于艾云的“缓慢”和“拙笨”,更是不由得心怀敬意。阅读这些文章时,总能感觉它们的作者在执着而审慎地寻找词语,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她也试图用思想击穿现实,实现思想和现实的一致性。这种寻找,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某种难以言明的焦灼,却又被耐心所克制。炽热和冷静,就这样被统一在一字一句当中,其思想的边界却是清晰的。这是因为,艾云的寻找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方法:她并不满足于宣泄个人直觉的、雾霾般弥漫的感受,而是希望能将个人的具体经验和时代的普遍困境连接起来,获得一种对现实发言的能力。这种发言不是试图以个人“威望”、成分复杂的道义感、带有煽动性的语言来取悦大众,而是以知识分子的独立和善思来抵达事物本身。

  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艾云在讨论问题时,总是不忘进入思想史的视野。如她所说,她是依仗着很多“大书”才获得胆量,通过读它们而“读自己、读社会、读命运”。写下大书的智者们都有谁呢?福柯、哈耶克、雷蒙·阿隆、波普尔、马克斯·韦伯、汉娜·阿伦特、怀特海、哈贝马斯、朱学勤……讨论的话题则包括个人自由伦理和责任伦理、现代性语境中的性态分析、知识分子的认识限度、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及其局限,等等。论题虽然分散,但艾云借助历史理性来澄明许多充满歧义的社会历史问题。比如在讨论阿隆与萨特之争时,她更多是站在阿隆这一边。在她看来,“萨特的天赋在于他写得很多,而所写的又都是让人不明就里的玄虚。他善于在语言的奇诡中因其神秘而让人望而生畏。但在这语言游戏的迷宫中,你无法找到可以依据与信赖的准确性判断。因此他说的那些自由、公正、幸福、痛苦,都是文字的迂回绕环,而不是事物本身。但那些文学性光晕四溢,令多少人中魔一般。”与阿隆一样,她认为萨特的文学天才是值得赞颂和肯定的,但萨特将审美与历史问题相混淆就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萨特具有永恒的品质,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来说,萨特所提供的不过是“鸦片”,能缓解一时的痛楚,却不能真正治愈病患。

  通过寻找合适的词语来为思想划界,这是艾云在《寻找失踪者》想做的工作。对她自身而言,这其实是一种艰难的选择。因为她的身份更多是一位作家,她的言说,差不多是以一种否定自身及其同道的形式来展开的,包括她对众多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思想结构的反思也是如此。她固然无意于让本书成为毫无文采、中规中矩的学术著作,却拒绝让语言的华美来掩盖学理的空洞与混乱。思想上的盲见,到底是藏不住的,所以她说,“不自欺,也不他欺”。就书中的文字看来,她的确有追索存在、回到事物本身的能力。这并非是说她的观点绝对正确,毕竟宇宙浩茫,人力终归是有限,没有谁能做到绝不犯错。然而在《寻找失踪者》中,她始终恪守着作为一个思想者的诚实与谦逊,这使得她更容易接近真理,进入现实。

  《寻找失踪者》 艾云 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