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引领新诗发展的风尚(白庚胜)

———浩舸诗集《一枝梧叶知秋声》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6日10:52 来源:人民政协报 白庚胜
▲《一枝梧叶知秋声》▲《一枝梧叶知秋声》

  浩舸先后在国家有关部委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目前任某大型中央企业主要领导,于2008年开始诗歌创作,201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浩舸诗词选》、《大地苍茫》两部诗集,引起贺敬之、王蒙、李肇星、屠岸、郑伯农、贾平凹、雷抒雁、赵丽宏、贺绍俊等诗文界耆老们的重视与评介。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文统一直以《诗经》领其余十二经肇基,中国社会曾经籍“乐府”采风听政;诗品诗论诗话不绝如缕,古体近体新体与时俱进;风雅颂引千古诗韵,赋比兴作万代准绳;观群怨成不易之用,讽美刺乃永续追寻。直至20世纪初,中国诗歌又以《歌谣》创刊为标志,掀起“诗界革命”推动文学进步与“新文化运动”,以摧枯拉朽之势、排山倒海之力,完成中华文明凤凰涅蓜。可以说,不断创造、不断革新、求正容变是中国诗歌的生命力之所在。我们于浩舸《一枝梧叶知秋声》中所见者,正是中国诗歌的最新创造及其生生不息的波澜涌动。它们诗性表达了诗人对当下世界、家园、企业、个体、人性等方面的人文关怀和深刻思考,有不少还站在企业角度表达了对中外经贸友好往来以及长期在外工作同志战友生产生活的关切,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回望和致敬。

  虽然尽是诗人年届“知天命”之期的作品,但《一枝梧叶知秋声》却全然不见“秋天漠漠向昏黑”的哀伤,更没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孤独、“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肃杀,代之的是其思想的成熟、情感的丰沛、生命的灿烂、艺术的光华,真正感受到诗人“描绘这大时代的变化,记录下点滴发生的国家大事、世间人情、人生态度、喜怒哀乐,传播一份有责任、有情怀的正能量”的美学力量。它们“言之有物、言之有意”,是足以“感动自己、影响别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后记》)的诗意书写。

  《一枝梧叶知秋声》在艺术上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正确处理了思想与艺术、继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它于语言的准确运用、各种修辞手段的熟练驾驭等方面成就突出,尤其是在诗歌格律上用力苦深,独推出“新古体诗”概念,较成功地解决了师古而不泥古、创新但固本等难题,实现了让自己的诗作“成为一曲心灵之声的律动,成为一盏照彻人性光辉的明灯”(《我的新古体诗情怀》)的初衷。

  关于“新古体诗”,它是诗人受诗界前辈贺敬之之启迪而提出的新概念。尽管尚未对其内涵、外延作精确的界定与系统的阐述,但我们还是可以析理出诗人的基本理念:它属于诗歌体式问题;它为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容、情感、意象与意境、语言美、情奏感而独创的诗歌形式;它以古体诗为“正楷”,基本恪守有关字数、句式、押韵、结构、节奏等规范,却突破一些对仗、用典、平仄、韵律上的限制,以找到一条酣畅淋漓“言志”、“咏物”、“感怀”、“抒情”、表达“诗意”的康庄大道。

  据我有限的知识,浩舸的探索积极稳健,中国诗歌的形式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只有不断成熟的形制,从无定于一尊的陈规。关键在于中国诗歌应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以中国人民为创作中心,反映时代风云,并且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讴歌真善美,激扬风骨精魂,让形式为内容服务,而不是颠覆传统、胡乱“创新”,以至于以形伤意、语言晦涩、结构杂乱、意象飘忽,或呆板难懂、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依我品读,《一枝梧叶知秋声》情丰采丽、形美质正、语言典雅、意境深远,是对中国诗歌精神的正本清源,也是对那些诗歌本性流失的非诗、伪诗的反动。它直面正在不断变革、不断追寻中国梦的社会现实,捕捉了健康的诗意,喷发了壮美的诗情,引领着新诗发展的风尚,对旧体诗与新诗的交融,对民间诗歌与文人诗歌的贯通,对中外诗歌的对话乃至对接,都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无疑,这对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具有中华精神与中国气派,又有世界眼光与人类情怀的社会主义诗歌创作,意义十分重大。

  (本文发表时略有删节,题目为编者加)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