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古韵新辞执着沉潜———读赵延彤《须臾集》(王万森)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6日10:50 来源:人民政协报 王万森
▲《须臾集》▲《须臾集》

  赵延彤的创作以古体诗词为主,一本诗集《须臾集》220余首诗,从1981年的作品一直收到2007年的作品,跨世纪坚持写了近30个春秋,写得中规中矩,诗意盎然,实为难得。

  延彤古体诗写作大致可分两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叶的诗作,沛然剀切,青春阳光,豪情万丈,“励志”张扬:“取会风骚之意,高歌时代新声”。1990年的诗作,似乎是一个拐点,从《过历山》、《赠远》一转,则渐渐生成杂花生树、层林尽染的气象。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离校后走向新的岗位也许无形中少了些束缚多了些阅历反倒多写了几篇,也算有感而发吧。”此后的抒写视野大为开阔:有履职写实,有对改革大业的颂扬,有对港澳回归“盛世多奇业”的咏叹,也有游历名山大川、苦读先贤名篇、借景抒怀、借古喻今、兴发省思之作。

  真情实感是诗的灵魂。延彤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诗,崇尚真实,也更深切。解读现实,解读人的情感世界和心灵奥秘,追求精神境界,能在大处落墨,抒写中追求哲思。对历史社会的观察渗透着自我反思,更显体验的真实和思考的深度。但是,读到数首诗在归结处几番出现“大同”字样,我觉得似乎还需推敲。因为,转型期的诗情睿思,是可持续的路径,事理表层下面蕴藏着诸多诗思矿藏,等待诗笔进行审美开掘,每首诗情景各异,自有曲径通幽处,树立同一个抽象“大同”的号牌,未必贴切。

  延彤的成功,在于用传统诗歌形式抒发现代性情怀,表达现代启蒙理念,这是运用古体诗写现代人心胸的有效尝试。延彤的古体诗可读性强,不古板,不造作,流畅自如。他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有所遵循。一是谨遵“古格古韵”,刻苦研习传承,“深存敬意”(《后记》);二是对于平仄,则古今对照,适当把握。“凡我诗所涉平仄处均以现代普通话定之。”(《后记》)不少坚持古体诗写作的人士谈创作体会,每每涉及平仄,经历过不少困惑与烦恼。应该说,延彤探索平仄运用的创作经验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既必要也可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