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时代进程的恢宏群像(李舫)

——读长篇报告文学《葛健豪和她的儿女们》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6日09:35 来源:人民日报 李 舫
  《葛健豪和她的儿女们》:赵瑞泰、梁红著,武汉出版社出版。  《葛健豪和她的儿女们》:赵瑞泰、梁红著,武汉出版社出版。

  沉甸甸的《葛健豪和她的儿女们》静静散发着墨香,放在我的桌子上,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在春意阑珊中,穿越百年的历史尘埃,葛健豪和她的儿女们的故事仍旧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部40余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是赵瑞泰、梁红以30余年的甘苦和心血推出的扛鼎之作。作者以宽广的视野、柔润的抒情、舒缓的叙事、澎湃的激情,饱蘸着对英雄家庭的敬意和缅怀,写出了一个家庭成长的精神观照、时代背景和历史价值。

  作品中的主人公葛健豪曾被世人赞誉为“二十世纪奇异妇人”,她原名葛兰英,1865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共生育三男三女6个孩子。出生于旧式家庭的葛健豪用一双小脚走出了大天地,写下了中国妇女的传奇。她积极支持子女从事革命,在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投身革命,培养了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奉献了跟随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求索奉献的传奇一生。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得知葛健豪逝世的消息,提笔写了“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的挽联,这是对葛健豪最好的褒奖。

  历史如同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作者将笔墨深深地扎进岁月深厚的泥土中,用这个家庭对革命理想的企盼和追溯为经,用时代的风云变化、民族的百年复兴为纬,穿起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

  赵瑞泰、梁红以扎实的文献资料和深厚的文学功力,不仅创作了葛健豪、更创作了她和儿女们的英雄群像,不仅描画了一个伟大母亲的光辉形象,更雕塑了一个革命家庭的成长历程。在这部散发着传奇色彩与清新墨香的著作中,作者引领我们走进一片苦难而宏大的历史园地和精神世界。他们所描写的是在19世纪后半叶直到20世纪前半叶的历史,葛健豪这个伟大母亲对旧时代的觉悟和警醒,以及这种觉悟和警醒与革命历程的相牵相伴的酸甜苦辣,实现个人价值、家族归宿和国家命运的上下求索,对传统的醒悟和背叛,以及在西方先进思想冲击下的心理嬗变……这是一曲柳暗花明的生命欢歌,是一道峰回路转的流响。

  赵瑞泰、梁红两位作者笔力稳健、叙事沉着,他们用资料说话,用文学叙述,用想象抒情,这部40余万字的作品中,随时可见其用时、用力、用心、用情的痕迹。作品在“引子”中开篇写道:“公元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8响礼炮声震撼了整个世界。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著名女革命家蔡畅的神情格外肃穆,她凝视着徐徐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眼里噙满了热泪……”生动的场景将读者迅速带回到当年的历史现场。

  从恬淡却动情的淡彩描画开始,作者清晰地描绘了故事成长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结局。母亲和母爱是一道伟大的火焰,它照亮了葛健豪的家庭,也照亮了我们的国家,照亮了我们的未来。时间链条更长、历史时空更加浩瀚、历史情境更加丰富、人物刻画更加生动深刻。

  难能可贵的是,赵瑞泰、梁红搜集和整理了大量葛健豪和其家庭的史迹史料及口述资料。1978年5月1日,是向警予烈士在武汉牺牲50周年的日子,因为参与话剧《向警予》的创作,赵瑞泰得以与烈士的儿女蔡妮、蔡博结识。这对姐弟,在他们的母亲向警予牺牲时,一个6岁,一个仅仅4岁。4年以后,他们又失去了为革命英勇就义的父亲蔡和森。初识烈士遗孤,赵瑞泰不禁潸然泪下。正是凭借这份真挚的感情、深切的怀念,赵瑞泰开始了走进历史深处的探寻,开始了对这个家庭传奇的追问,他翻阅了数百万字的历史资料,写下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接受他采访的熟悉向警予的前辈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六七十位。蔡和森、向警予之子蔡博专程来到武汉,住在赵瑞泰家里同他长谈了一个晚上,谈到自己的祖母葛健豪。就是在这个不眠之夜,赵瑞泰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位应该写、值得写的中国女性。此后十几年,赵瑞泰四处奔走,像一只勤劳的蜜蜂,苦苦寻觅着葛健豪芬芳的人生足迹,这些寻觅构筑了《葛健豪和她的儿女们》深厚扎实的史料基础。赵瑞泰曾经采访过的李维汉、罗章龙等一批党史人物,今天早已不在人世。赵瑞泰还曾独往湖南浏阳的一处深山老林,找到当年出卖向警予的叛徒宋若林,得到了一批珍贵的史料。这些资料不仅是重要的文学线索更是重要的党史资料。多年的积淀和思考井喷而出,终于凝聚成了这本著作。

  真诚的品质、反思的精神、批判的锋芒,伴随着耄耋之年的赵瑞泰执著的追问和行走,他的视角、思考不仅时时回望着历史,而且伴随着祖国前行的跫然足音。这是一幅浓缩的时代风云图,一幅充满诗意和哲理的青春画卷。40余万字的作品捧着无比沉重,读来更加沉重。这部作品不仅拓展了我们的精神天地和文化视野,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梦想是与这个国家紧密相连的。人或国家,只有往前走才有希望。在封建年代葛健豪的特立独行、执著笃信,推助着这位小脚老太太拄着拐杖走到了法兰西,就是为了她的一个梦——中国复兴,这样的历史应该通过文艺作品告诉现在的人,并挖掘这一段历史在当今的重要意义,这是作者的嘱托,更是我们的期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