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文学创作中的思想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5日14:3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张丽

  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王蒙文集》发布暨新书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从王蒙先生的第一部作品《青春万岁》出版,至如今包含45部作品的《王蒙文集》问世,足足经历60余年的时间。从现代文学创作走向当代文学创作,是什么原因支撑王蒙能够笔耕不辍,一直保持如此之强大的创作生命力;如此高产的作品又是以怎样的高质在现当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等,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从现代走向当代

  能够在一段时期保持充沛创作活力的作家不少,但能够从现代走向当代、并在60多年时间中始终保持不怠创作生命力的作家则较少见,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所说,有一些作家,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写了很多优秀作品,但在不同时期都有优秀作品产生的不多,王蒙则是其中很少中的一位。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用两个数据将王蒙定位为“写作劳模”: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过一套23卷本的《王蒙文存》,当时所标字数是796万,过了10年左右的今天,该社又推出45卷本的《王蒙文集》,总字数达到1600多万,也就是说王蒙最近10年的写作数量是他前面50年写作数量的总和。而且在《王蒙文集》编辑出版过程中,他又推出了长篇小说《这边风景》70万字,“实在不敢想象下一个10年王蒙同志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

  保持如此旺盛的写作生命力,与时代共进,或许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一个人能不能适应这个时代,适应这个国家的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创作感觉与人生目标,我认为非常重要,而王蒙在这方面可谓值得我们敬佩。”何建明表示,“一个作家要用作品说话,他的作品构建了他的人生。”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王蒙文集》仍然会继续编下去,首先他的很多作品尚未收入进去,其次他仍葆有充沛的创作力,“从文学理论和批评来说,给我们摆出来一个巨大的课题,有待于我们去学习、认识与研究。而在这种学习、认识和研究中,我相信也能推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新进展。”

  由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西来指出,不应以贵古贱今的观点来看待一位作家的作品,“同时代人看同时代人,看不出同时代人的高”,应该充分认识到《王蒙文集》对现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统一”下的“辽阔”与包容

  长久创作生命力的保持,除以上所言与时代的深度有关,其创作内容的广度也不容小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认为,在当代中国文坛,感受生活的宽度和广度,王蒙是名列前茅的,这与王蒙的坎坷的经历不无关系。“他的多变生活相对应的是他作品所反映生活情境的辽阔性,从城市到农村,从内地到边疆,从干部到百姓,从青年到老年,从热烈的红到黯然的黑,从平和的黄到清新的绿,从绵缈生情的抒发到趣味黯然的调侃,”童庆炳认为,很少有作家把当代生活情境,展开如此辽阔的艺术描写。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补充道,王蒙作品写了他应该写的、他熟悉的、他必须写的题材和生活,甚至也写了一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题材。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郭宝亮认为,这与王蒙对“杂多统一”的认可和表达有一定关系。“杂多”就是一种开放性,开放性就是包容,就是兼收并蓄、承认差异和特殊性的博大情怀。统一就是要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原则,不走绝对主义。郭宝亮表示,在艺术上主张“混沌美”是对这种一定原则基础上兼容并包态度的一种表现形式。“王蒙给我们最有价值的思想资源是他的立体复合式的思维方式,使其在看实物的时候不总是简单化、单向性、非此即彼的,而是多维理性的。”

  多维思考下的文化人格

  与会者普遍表示,王蒙作品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尤其近10年来,他对文化、社会的思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超过了他的文学意义。由此,李敬泽表示,“需要我们在一个更大的层面上去认真展开探讨,这种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60年来的历史,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现在的文化现状和社会现状。”比如在文化方面,王蒙曾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作家学者化”的论题。“王蒙的意思当然不是让作家都化成学者,而只是认为,一个作家完全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探讨学术问题。人具有感性的和理性的潜能,因此他能够感受、想象和描写,但也能思考、研究,这两者不是矛盾的。”童庆炳说道。

  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何向阳认为,与王蒙的文化人格有一定关系,这种文化人格既有理想主义的成分,但又不是盲目的,同时又不是世故的现实主义功利性;他是非常清醒的,但是他又怀着一种理想的东西,这就是他对人民的爱,这种爱深深地埋在他的心里,从少年一直到现在,“一个作家如果不爱自己的人民,不爱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可能有坚定性。”

  王蒙最近发表的《这边风景》则表现出他对于新疆的真挚情感,毕淑敏认为,这与他在那里的八年生活经历有关,“这八年不但磨炼了王蒙先生的意志,还让他无比真切地了解中国的土地、民情和民族的深远文化。”新疆喀什师范学院教授姑丽娜尔补充道,在新疆,王蒙常被大家称为“王先生”或“王老”,王蒙用对中国各民族生存环境的关怀、对国家整体命运的思考这样一种表达方式,让人们了解了文学的话语、艺术的话语的积极作用。她认为,在这一点上,王蒙的写作为民族间的和睦交融提供了很好的话语知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