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由敦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简评冯骥才《人类的敦煌》(樊锦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5日10:15 来源:中国艺术报 樊锦诗

  拍一部敦煌艺术的电视片,全面展示敦煌艺术的风采,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欣赏敦煌。曾经是多少敦煌艺术爱好者的愿望,也是我们从事敦煌石窟研究的人盼望的事。

  然而,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通过怎样的构想,怎样的艺术形式,才能表现出敦煌艺术之美,使观众喜闻乐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97年,著名作家冯骥才为拍摄敦煌电视片而写了电视文学剧本《人类的敦煌》 。当时我们敦煌研究院的不少专家都看过,特别是一些老专家,都认为写得很好,把敦煌艺术全面地介绍出来,又写得富有文采,引人入胜。当时,由于各种原因,电视片最终没有拍摄。但这本书却深受欢迎,多次重印和再版。

  《人类的敦煌》共十二集,第一集讲述的是20世纪初外国探险者在敦煌获取大量珍贵文物的历史。这一集可以说是一个序篇,通过展现清朝末期这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使读者对敦煌这个西北偏远城市产生了无限遐想,从而引起了对敦煌石窟文化的浓厚兴趣。以下从第二至第九集,从敦煌石窟的最初营建开始,分别讲述敦煌石窟艺术的方方面面,涉及佛像绘画、飞天、菩萨及供养人像、佛国世界图景以及世俗人物形象、彩塑艺术等等。全书以流畅的笔法,充沛的激情,富有感染力的描述,把敦煌艺术的内容全方位地介绍出来,并对各时期代表性的作品作了精彩的点评。从宏伟的大佛到单尊彩塑菩萨与天王的精品,从结构复杂的经变画到具体的菩萨和飞天的形象,都能够恰到好处地把其中的艺术特点阐述到位,表明了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

  在写作上,我们认为《人类的敦煌》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从广阔的视野来看敦煌石窟,从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流,也就是中华文明与中亚文明、印度文明乃至古希腊罗马文明交流的高度来看敦煌。

  作者认为敦煌“它不仅是一切人文,无所不包;更由于它面对欧亚大陆所有人类文明所表现出的宽容、亲合、慷慨,以及主动——主动的吸取和主动的融合。中国历史和人类历史最积极、最有益于未来的主题也在其中” 。因此,作者能从东西文化交流以及中华文明积极开拓进取与发展的高度来展示敦煌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与印度、丝绸之路以及中原内地的相关艺术进行比较,来突显出敦煌的特色。如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羽人与佛教的天人相比较,使读者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东方与西方并不是孤立发展而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通过飞天、菩萨等形象的中国化,指出“把一种外来文化消化到自己文化肌体中,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是中华文化博大恢宏和强劲深厚之所在” 。

  作者开阔的视野还体现在,不局限于就敦煌讲敦煌,而是在相关内容中,介绍丝绸之路上的文物珍品以及古代长安名家之作,或今天西安一带的出土文物。从而使人们了解丝绸之路兴旺发达的时代,从长安到西域各地文化发展的情况,而现存的敦煌文化其实就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代表。如第五集《阳关大道》由玄奘取经讲到唐代的外来文明,通过敦煌唐代壁画、彩塑与新疆出土绢画、龙门石窟奉先寺石雕和章怀太子墓壁画等的展示与讲述,说明大唐文明注重吸收外来文明,在文化交流中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大唐之所以在那个时代的世界上唱主角,一方面它有主角的实力,一方面它有主角所必需的自信心” 。

  二、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敦煌,从佛教文化的背景来分析敦煌。

  佛教在中国曾经有过极其兴盛的时光,在信仰的推动下,寺院和石窟大量兴建,艺术家们在其中倾注了毕生的才能。因此,如果不能从佛教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敦煌,就不能全面理解这些辉煌的艺术。在第六集《天国与人间》中,作者强调古代人们的“天国梦想” ,由于要表现理想国,就把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赋予了佛国世界。现实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现实化了。于是佛国世界中自然就出现了人间的宫殿楼阁、人间的音乐舞蹈。菩萨也表现为现实社会中的美人形象,天王也就表现为将军或武士的形象。也因为如此,信仰佛教的各族人民都有共同的理想国,他们也分别把他们理想的世界表现出来,于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古代各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九集《时光倒流一千年》中集中展示了敦煌石窟中反映的文化、科技诸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比较庞杂,但在作者娓娓描述中,使读者了解到一千多年前人们的普通生活中的丰富内容。本书正体现了作者所预期的:“将复原性历史情节的画面刻画,实拍内容的确凿描述,闪光的思想提示,与文学性的解说词,构筑成为一个整体。 ”这也是《人类的敦煌》一书的成就和特色之所在。

  三、对敦煌石窟艺术的分析透彻到位。

  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集中体现,如果不能把精湛的艺术解析到位,就不能使读者很好地欣赏敦煌艺术并深入认识敦煌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一位画家,作者对中国传统艺术有深入的领悟和精辟的见解。因此不论是对敦煌飞天、敦煌菩萨以及相关的人物画、山水画的分析都颇有见地。如第六集《天国与人间》中从藏经洞出土的绢画《引路菩萨图》和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等作品中,解说了唐代大画家周昉的周家样风格;从莫高窟第9窟白描人物,讲到吴道子“吴带当风”的风格。同时,通过对画稿的分析,说明由于粉本画稿的流通,使中原绘画风格可以很快传到敦煌,形成敦煌绘画新风。又如第八集《无名的大师们》带领读者去探访创作敦煌壁画的那些无名画家,不是为了寻找那些画家是谁,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壁画来认识画家们是如何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创作出这样美好的作品,了解敦煌壁画中那些精美的画面,那些动人的彩塑是如何通过艺术家灵巧的双手制作出来的。菩萨面部传神之笔,微妙的表情以及彩塑中那些优美的动态等等。由于作者深邃的艺术修养和长期绘画创作的实践经历,因而对敦煌壁画艺术能够体会得这样深刻,解说得这样精到。

  四、讴歌了在艰苦环境中保护和研究敦煌石窟的学者们。

  第十一集《大漠上的孤坟》讲述了20世纪中国敦煌学的发展状况,以及40年代以来,以常书鸿先生为首的学者们保护和研究敦煌的历程。最后一集《永远的敦煌》则展示了新的时代,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敦煌学,并对敦煌石窟采用各种科技手段进行保护和研究的新气象。自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以来,驻守在敦煌的学者们坚持不懈,守护敦煌,研究和弘扬敦煌艺术,“像对待生命一样保护敦煌石窟” ,使这一座闪耀着中华文明光芒的石窟不断地对当今社会产生着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敦煌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保护科技不断创新,在一些研究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作者以极大的热情赞美了敦煌的研究者对敦煌壁画的临摹与研究,认为“临摹,也为了欣赏一种美,放大一种美,传播一种美” 。同时,赞颂了敦煌石窟保护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这样,不仅把敦煌石窟保护研究的历程展示出来,而且宣传了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而奉献的精神。

  五、全书富有文学性,又有作者独特的风格。

  本书以散文诗的语言来描述历史和艺术,读起来朗朗上口。行文中常常穿插对历史和文化总结性的警句,读起来余味无穷。如第三集讲到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时写道:“人类文化的进程,从来就是各个文化之间相互冲突、借用、营养而不断再造自己的过程。 ”第四集讲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同化时说:“中国人不是改变自己而去适应外部环境,而是改造外部环境来适应自己。这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持续不断的深在根由;也是对外来文化的同化力之所在。 ”第六集,讲到中国绘画中把观音画为女性形象,使佛教具有人情味时写道:“人情味,是中国式的人文特征,也是中国佛教的特征。 ”第八集中讲到无名的画师们创作的非凡的作品,写道:“壁画中佛国的魅力,其实就是画工非凡想象的魅力。 ”

  这些警句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洞察,而把这些警句穿插在叙述的文字之中,使读者一边读书,一边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那种深刻剖析,从而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对敦煌艺术的理解力。

  敦煌石窟是人类文化遗产。宏伟而精美的敦煌石窟需要更多的人读懂她,理解她。因此,我们不仅需要研究人员深入地研究剖析敦煌艺术,而且也需要文学家和艺术家以不同的方式向普通读者解说敦煌艺术。而《人类的敦煌》无疑是一本富有艺术性的解读敦煌石窟的优秀读物。同时, 《人类的敦煌》在透过讲述敦煌艺术的字里行间,不断地向读者提示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以及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敦煌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不是被外来文化所同化,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富有深度和厚度、充满包容性的宏大的文化体系。因此,读者通过《人类的敦煌》一书而认识敦煌艺术,通过敦煌艺术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所在。这是《人类的敦煌》一书有别于其他敦煌艺术读物之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