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编剧“推星计划”扶起原创“新势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1日07:30 来源:文汇报 陈熙涵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为青年人才搭建一个创作孵化的平台 编剧“推星计划”扶起原创“新势力”

  原创剧本短缺,编剧人才匮乏是国内戏剧舞台面对的难题之一。过去一年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推出“青年编剧项目资助扶持办法”,发掘了一批青年编剧人才,并孵化培育了一批原创剧本,成为上海市委宣传部“推星计划”扶持青年文艺人才的重要举措。项目资助扶持的青年编剧中既有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也有正在从事着其他行业的戏剧爱好者,对这些年轻人来说,编剧“推星计划”是将他们的梦想送上舞台的现实推力。

  上周末,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专业剧场里,有5部新创剧本通过朗读会的形式,介绍给了江浙沪各剧团负责发现剧本的“猎头们”。在接下来的一个月,还将有两场这样的剧本朗读会在上海举行。有专家说,这种独特的艺术推介形式让剧本故事与艺术创作者零距离地大面积接触,“几乎直接把剧本送到舞台口了!”

  从去年第一期项目申报开始,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青年编剧扶持项目就收到了100多个申报项目,涉及舞台剧、电影、电视剧的选题和剧本。经过专家评审,其中28个项目获得了资助。此次朗读的剧本中间,或许在未来经过层层打磨,能产生像《留守女士》这样的成功之作,也或许在走向市场的途中折戟,但这个过程积累的观众情绪反馈对剧本的修改极为重要。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说,为了保证年轻编剧专心创作,“推星计划”为获得项目扶持的每个编剧都提供了资助。除资助款外,基金会还给予相关的配套扶持,设立了青年编剧项目专家指导组,由毛时安、荣广润、罗怀臻、丁罗男、赵耀明、曹路生等知名文艺评论家、剧作家对剧本创作过程给予全程“一对一”跟踪和指导。“这是一个孵化未来的计划,乐见成功,也允许失败,关键是让年轻编剧能够坚持创作,坚持梦想。”

  专家学者搭台让年轻人“唱戏”

  《天堂KTV》的编剧高文婷站上舞台眼圈就红了。2006年从上戏戏剧文学专业毕业后转而去做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7年没碰过剧本的她没想到,这次的创作在导师丁罗男教授的反复指点下,终于有了“立”在舞台上的机会。高文婷很感激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给了她这个原本要与写戏错过的年轻人一个机会,重新回到戏剧的“怀抱”。

  去年,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推出针对培养和扶植青年编剧的“推星计划”:专为从事编剧职业和有志于编剧创作的青年人才搭建一个创作孵化的平台。在该平台上,集结了上海戏剧专业领域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和领军人物。扶好苗子上马,再送一程,是基金会给专家们提出的要求。

  昆曲原创剧本《莲花结》,在这次被选出的剧作中显得很特别。剧本写的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故事。前阵子,仓央嘉措写给玛吉阿米的情诗在很多年轻人中流传,也深深地触动了编剧罗倩。这位1987年出生的女孩,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一直在德国读博,打小对昆曲艺术的喜欢,让她从15岁起就开始练习剧本创作。或许是对戏曲新编的兴趣使然,《金龙与蜉蝣》的编剧罗怀臻一看到这个本子就两眼发亮,他主动提出要担任罗倩的指导老师。如今,这个师徒二人反复打磨的剧本,已列入了上海昆剧团的演出计划。

  从为剧本找买家到“创作孵化”

  “以前我们也试过为剧本找买家,但这种‘练摊儿’式的一竿子买卖并不十分利于一个编剧的长久发展。”郦国义说,“转换思路,为青年人才搭建有利于他们进行创作和成长的平台,远比买卖更重要!”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建平坐在剧本朗读会的现场,“为剧本挑刺”是他眼下要做的事情。在对5部剧作逐一进行点评后,李建平说,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潜力股、成长股。

  上海戏剧学院前戏文系主任丁罗男坦言,在众多剧本中发现青岛小伙子许静波的《天地玄黄马相伯》时,他的眼前一亮,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天地玄黄马相伯》写的是上海“震旦”和“复旦”的创始人之一、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在特殊时期所作出的选择。作者许静波是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既具备了学养上的积累,又对复旦的这段往事有着特殊的感情。丁罗男说,在上海近现代发展史上,有许多影响过上海现代化进程与社会变迁的精英人士,但我们的戏剧创作,却很少有人想到去写一写他们。“现在,一位博士写了一出关于马相伯先生的话剧,既培养了人才也发掘了一个好选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