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化交流的“巧”与“拙”(虞金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29日09:35 来源:人民日报 虞金星
  漫画    徐鹏飞  漫画   徐鹏飞

  文化交流的用巧,是说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以彼此隔膜最浅的方式与内容渐次展开;用拙,是说要下实在功夫,巧劲之下需要“笨功夫”打底

  文化交流,经常扮演“拓荒”角色,将各种缪传与歪曲“犁”清,撒上新的能让彼此都受益的种子

  “当你提起谁,你会想到什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能力、有意愿走出国门见识世界者越来越常见,很多人在此过程中发现,类似的问题正由个人的俏皮发问变成群体交流的共同话题。而提供“想到什么”答案的力量,最重要的,莫过于文化交流。

  从与当地人萍水相逢的问候到日常的交流,越来越多异国游历的国人,能从当地人眼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并因此直接感受到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尚需进步的空间。在外部形象的完整拼图中,文化尤其是艺术的传播,或许能提供最有立体感与亲近感的部分。

  最近的例子,是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带着专门筹设的“丝国之路——中国丝绸艺术的历史和时尚”展览,去到位于波斯湾地区的巴林。60多件精心挑选或制作的展品,呈现出关于历史的“蚕桑灵机”“丝绸之路”与关于现在的“当世华彩”。与展览同时在波斯湾开放的中国艺术之花,还有辽宁芭蕾舞团在巴林国家大剧院为当地观众奉上的演出——这是文化部牵头主办的2014“中阿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活动中,巴林“中国文化周”的部分内容。“中国周”的其他活动如中巴建交25周年图片展以及中国杂技团演出,也在此前后与巴林观众见面。

  围绕“丝路”主题的文化艺术交流,带给我们许多启迪。“中阿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是我国与西亚北非地区从2013年开始每年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去年,我国多个政府部门共同组织开展了百余个活动项目,向该地区的主流人群呈现一个涵盖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艺术的中国形象。这样频繁的往来,或许能沉淀出许多关于文化交流何时当“巧”、何时当“拙”的思考。

  文化交流,要用巧,是说要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以彼此隔膜最浅的方式与内容渐次展开。

  中国与阿拉伯联盟国家之间启动“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时,正是阿拉伯国家对文化的重视超过以往、文化投入激增、当地人文化需求旺盛之时。去年以来开展的活动中,外派项目近半通过商业模式运作。以巴林为例,今年的中国杂技团演出和辽宁芭蕾舞团演出等表演项目面向当地公众售票,并且每每售罄。商业演出在当地得到积极回应,能让相应艺术形式通过市场找到最愿意接受它的人,最大程度地达到交流的初衷。也能使承担交流使命的院团获得经济回报和荣誉感,使文化交流细水长流,真见效果。

  在展览和演出项目的选择上,更需要有的放矢。以丝绸为主题的展览,放在丝路彼端的阿拉伯地区,和当地的服饰甚至纺织刺绣形成了奇妙的互动。策展的博物馆还特意选择与阿拉伯国家密切相关的丝绸展品,呈现两地织品纹样相互影响的因素。同样的刺绣袍服,中国工艺与阿拉伯工艺之间的异同,往往吸引当地人的兴趣,转而成为理解的通途。在巴林,当地民众因教育背景等原因,对不同门类艺术的接受程度比较高,使得我国院团前往演出交流的选择空间更大,形式可以更丰富。

  文化交流,要用拙,是说功夫要下实在,巧劲之下需要“笨功夫”打底。

  即使是号称地球村、国家间交往紧密前所未有的当今,我们仍能发现,许多外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仍在想象与道听途说之中,或者停留在一个固化的想象中,或者是与真实差距千里万里。因此,许多文化交流活动,要下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夫,其实是普及性的笨功夫。一个丝绸展览,一段从养蚕到稻草上结茧的图片介绍,就能让所知一片空白的观众眼前一亮,对传说中的“丝绸王国”心生好奇;一件件当代设计师的丝绸服装作品,能让人把对中国的想象同步更新;而一位深谙刺绣的工艺师的现场演示,或许就能让一群人扫除认知的障碍。

  文化交流,目标指向彼此深入了解,但在人群最众的部分里,其实经常扮演的是“拓荒”的角色,将各种谬传与歪曲“犁”清,撒上新的能让彼此都受益的种子。遥想当年,从大陆和海上走出的“丝绸之路”,让真实的中国走出了神秘的东方,走进了世界文明历史的视野。今天,重走“丝绸之路”,让世人分享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也让中国认识真实的世界。

  如此看来,文化交流的“巧”与“拙”,根还在“交流”两个字里,这或许也是文化的本义之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