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品读大情大爱大义

——《杨开慧》系列纪实文学作品研讨会侧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23日10: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张 玲 杨 凯

  4月16日,由湖南省文联、省作协联合主办的《杨开慧》系列纪实文学作品研讨会在长沙市长沙县板仓小镇杨开慧纪念馆举行。围绕余艳最近创作的《杨开慧》、《板仓绝唱》和《牺牲》等一系列关于杨开慧的纪实文学作品,与会专家展开了热烈讨论。

  将爱情与革命相结合

  余艳的《杨开慧》系列纪实文学作品入选中国作协“作家定点深入生活专题项目”和“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出版后被《新华文摘》、《中篇小说月报》等10多家杂志选载,上百家网站转载。其中,《板仓绝唱》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评为2013年中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

  与会专家认为,余艳的这一系列作品之所以能在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首先得益于题材的新颖性和视角的独特性。虽然作品写的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故事,但与再现他们的革命活动,或歌颂其丰功伟绩的作品相比,余艳侧重于写毛泽东的爱情,而且是毛泽东与杨开慧、贺子珍之间非常敏感的恋情。作品中有杨开慧对毛泽东的深情,也有她对自己信仰的坚守。

  “《杨开慧》系列作品走进了历史与心灵的深处。”知名学者龙长吟评价,“余艳在书中对角色人性的解读也是对历史的解读,她还原了一个作为革命家、政治家的毛泽东,也还原了一个具有诗人气质与文人性格的毛泽东。毛泽东是革命领袖,杨开慧也是革命英雄,他们既是患难夫妻,也是革命伴侣,既是可敬可佩的真英雄,也是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普通人。”

  研讨会上,与会人员还表示,余艳对敏感题材的精准把握体现了作家的敏锐思维。她不为爱情写爱情,更不为迎合低级趣味而媚俗,而是将爱情与革命相结合,以爱情来写革命,力图从爱情角度还原历史真相。长久以来,人们对“毛杨之恋”有着太多的疑问甚至误解,余艳通过扎实确凿的史料与缜密的分析,从大处着眼,在小处留意,用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故事有力地证明了他们彼此心中个人小爱服从人类大爱的革命准则。

  情理与心理描摹交融

  评论家范咏戈认为,余艳作为湖南本土的实力派女作家,由她来充分挖掘湖南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用她的笔来诉说具有大义大爱大情的湘女杨开慧的故事,实现了题材与作者等资源的最佳配置。

  为了更深刻地展现杨开慧与毛泽东之间的爱情,余艳从杨开慧的手稿切入,前后用了3年时间进行寻访、体验和创作。她先后翻阅了数百万字与杨开慧有关的书籍和资料,并20多次到板仓杨宅寻访、体验,还曾三上井冈山,此外,长沙的爱晚亭、清水塘,北京的三眼井,武汉的都府堤,还有革命圣地韶山和革命老区平江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在写作过程中,为了感受杨开慧最真实的大情大爱与生死抉择,余艳曾在寒冬独自一人枯坐在杨开慧故居内的杨开慧卧室,读着在墙洞里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杨开慧手稿,感受杨开慧当年的痛苦与煎熬。“要还原杨开慧的手稿,得先还原她的痛,只有身临其境地感受杨开慧深入骨髓的痛,才会有痛过之后有力量的文字。”余艳说。也正是缘于余艳在创作过程中的虔诚与执着,她的作品在情理交融与心理描摹等方面很显功力与特色。

  红色题材创作的成功探索

  余艳的《杨开慧》系列纪实文学作品选择“杨开慧手稿还原”的创作角度,使手稿成为对“毛杨之恋”的最好诠释,保证了作品的独创性,也显示了作者视角的独特、构思的精巧与形式的创新。范咏戈认为,这种创作形式是对报告文学作家情怀的一次完美释放,也是对报告文学本性的一次回归,真正做到了报告文学新闻眼与文学魂的完美融合。

  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杨开慧》系列作品问世的意义还远不止对历史的探究与还原,更是对报告文学体式下的红色题材创作的一次成功探索。受“非虚构”这一特性限制,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等虚构文学一样自由地运用“意识流”等手法来进行创作,所以,如何在当代文学环境下发展报告文学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创作方式的限制下,余艳以手稿还原历史,以考据释疑谜团,以真情体验抒写家国大爱,以心理描摹揭示人物精神的创作思路,在处理纪实与虚构的文学性关系上,为报告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例。同时,在报告文学的体式下如何进行红色题材的创作,如何向深处挖掘、向高处提升红色题材的文学价值等方面,余艳的这次成功尝试也为后来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