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云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22日10:4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云德
《守望精神》,郭运德著,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28.80元《守望精神》,郭运德著,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28.80元

  在文化这个圈子里淘换生活一晃已近三十年。这三十年,是中国社会包括中国文化发生巨大变化的三十年。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参与其中并为之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是我们这代人的荣幸。

  大学读中文,毕业分配时选了个文化单位,从此把自己定位在书生的位置上。尽管比较那些德高望重的前辈,我们读的书很少,掌握的学问很有限,能拿得出手称得上学识的东西更是少的可怜,但书生的情怀和读书的韧劲从不敢懈怠,心底深处总留存着对文化的一份虔诚和敬畏。尽管面对世俗的诸多诱惑,灯红酒绿、腰缠万贯、职隆位显、华衮玉食之类,似乎与书生的情趣都相去甚远,因而个人固然穷酸些,却未被虚名浮利所动心,从没有过脱离文化行档的想法。好不容易走进媒体专职做文化,但每天平均两万字的阅稿量,字斟句酌的那份编辑工作绝不轻松,能静下心来看书写文章的时间少得可怜。只是每当看到杂乱的来稿变成整齐的铅字印刷品时,才有了某种成就感,从辛苦中找寻到一种自得的乐趣。尽管这种书呆子气有点不合时宜,但自己却无怨无悔,甘之如饴。靠了对文化的一种痴情与热爱,也就有了这份信念的坚守。

  当然,迂腐总有迂腐的理由。更何况,世上的时髦也会随着时序的变化而变化着。想当年,上山下乡是时尚,参军入伍是时尚,回城招工是时尚;到后来,考大学是时尚,搞科研是时尚,下海经商是时尚……而今,在汹涌的商业大潮中,在通常多以硬通货为标准来衡量价值高低的当下,说不定,能坐住冷板凳,守住清贫的书桌,也许将来也能成为某种新的时尚呢?人么,总需要那么一点阿Q精神。

  三十年间,文艺界发生过许多风风雨雨、潮起潮落、此兴彼长的事情,作为一个见证人与亲历者,当然会有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因工作所系,每天需要处理大量与文化相关的信息及评论文字,判断这些信息准确与否,观点正确与否,都需要亲自阅读、观摩与体悟,以掌握大量鲜活的第一手材料。看多了,进入了角色,也会有所感悟。兴之所至,有感而发,随手记录下来,投给相关的文艺报纸和刊物,也就积累起一摞文艺随笔与杂感。

  收入这本集子里的东西,都是近些年积攒下的随感类文字。大体可分为言论、评论和综合理论三部分。这里既有对文艺思潮、文艺现象的观察与点评,有对热门作品的分析与鉴赏,也有对文艺现状及发展态势的判断与期待。正因为是有感而发,率性而为,所以,有时比较理性,分析评判或许较为中肯;有时比较感性,表述方式较为自我;有时不免激愤,面对文坛的一些不良现象,言语中带些锋芒,甚至有几分尖刻。然而,无论口气是温和的、还是激烈的,无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作为一个相对超然于圈子之外的旁观者,其中绝不掺杂个人私心杂念以及对于被评者的亲疏好恶因素。即便是愤激之语,肯定也是对事不对人。所凭者的仅是个人的审美感受,表达的也是对文化现状的一份坦诚的个人管见,得罪之处,非不牵涉与某个艺术家个人的关系。所谓心地无私天地宽,想来只要出于公心,流露的是真情实感,至于人家认可与否、评价高低,也就管不了许多了。

  早在1932年,赫胥黎在《美丽的世界》中曾经警告说:“我所担心的是,我们虽然没有禁书,却已经没有人愿意读书;我们虽然拥有着汪洋般的信息,却日益变得被动和无助;我们虽然有着真理,然而真理却被淹没在了无聊烦琐的世事中;我们有着文化,然而文化却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人们渐渐爱上了并开始崇拜起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娱乐世界”。尽管这种警告并不能完全符合现实,但浮躁的世界确未给书生留下多少思考的空间。即便是你思考了,你呼吁着,你又能改变现状多少呢?值得怀疑。因为你的爱憎褒贬,你的分析判断,你的现实忧虑,你的良好愿景,或许被赞许,或许受责备,更多的是石沉大海、毫无声息,并不对文化现状发生任何影响。然而,书生依然唐·诘诃德式地执著表达着,这完全出于书生对文化的一片忠诚,尽的是一个精神家园守望者的匹夫之责。如果哪位同道能静心读上一两篇,或许多少也能体察出个中的甘苦和心愿。所以,给这个集子取个《守望精神》的名号,虽有几分迂腐者自我安慰之意,但也确实代表了此时此刻自己的真实心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