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这片土地需要再次拓荒(何瑞涓)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现状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21日10:24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何瑞涓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日益边缘化,而随着老一代理论家不断退出一线的教学和著述活动,这一情况将变得更加严重。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 ,那么,马克思主义文论到底面临哪些问题,还有无研究的空间和可能,又将如何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叫“马克思主义美学沙龙”的小组悄然兴起。这是在北京的一些青年学者自发组织起来的,每有空闲,他们就会聚到谁家小屋里或者某个人的办公室里,展开一场场思想的交锋。那时没有钱,大家轮流坐庄,今天去你家你来焖一锅米饭烧一锅猪肉粉条大白菜,明天去他家他来煮一锅面条炖一锅熟烂的西红柿鸡蛋。这样的激情燃烧了数年,后来小组成员因为意见不一致,逐渐自然解体。这个沙龙里走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理论家和批评家。

  三十年后的春天,又一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小组”成立,这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组织发起的,老中青三代学人自发参加的论坛。而论坛的起因,则不再是单纯的学术兴趣,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当下面临着困境——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日益边缘化,而随着老一代理论家不断退出一线的教学和著述活动,这一情况将变得更加严重。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 ,那么,马克思主义文论到底面临哪些问题,还有无研究的空间和可能,又将如何发展?他们各抒己见——

  回到原典,正本清源:

  很多所谓“常识”的,未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大多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述都是从英文翻译而来的,英文又译自德文,翻译本身就存在能否准确达意的问题,这样的两重倒手就更有隐患了。

  >>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方法是“美学的历史的” ,所有的教材上也都这样写。但是在董学文看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方法是辩证批判,即它对各种文艺现象都是唯物辩证的,又是批判性的。

  马克思主义对文学艺术的表述大概在很多人看来已经陈旧,有什么新鲜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永清却并不这么认为。在阅读原典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已经成为定论的说法并非马克思、恩格斯原义,因为大多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述都是从英文翻译而来的,英文又译自德文,翻译本身就存在能否准确达意的问题,这样的两重倒手就更有隐患了。比如“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美的规律”应该译为“美的法则” 。规律与法则看似无二,其实不同,规律是客观的,人只能去发现,法则则是人主观制订的。又如“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 , “美学的”应译为“审美的” ,原文也没有“观点”的意思,而是“方面” ,即“审美的方面和历史的方面” ,“最高”法则应是“更高”法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张永清说,很多基本的理论问题你以为已经解决了,其实它们都还在那里等着你。重要的还是要回到原典,依靠二手三手的材料就不会有创新。

  “很多表述都已经成为常识了,但未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北京大学教授董学文这样说。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方法是“美学的历史的” ,所有的教材上也都这样写。但是他认为不是这样的,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别林斯基已经都提到这个概念,只是词语顺序不同,专利不在马克思。在董学文看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方法是辩证批判,即它对各种文艺现象都是唯物辩证的,又是批判性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任何大文艺家都是客观评价,辩证地批判,比如对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赫尔岑的批判,他们不会采取像当下一些评论家一样的方法,要么好话说尽要么坏话说绝” 。前一段时间有人请董学文谈怎么看莫言,董学文说:假如马克思活着,他会怎么看?肯定也是辩证地批判,不会说他很好,也不会一棍子打死。

  近些年来,董学文在学界引起三场大的讨论,有人问他为什么老辩论,他直言说他是在打假,“一些研究者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还说自己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他认为,尽管研究多年,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目前还是生荒地。

  面对当下,直指现实:

  手里拿着弓箭,说好箭好箭,放出去直面现实的有几个?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所以不能转化,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知识和能力是两回事,要对作品、对现实发声”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都是通俗易懂的,而研究者往往把马克思的概念和西方现代哲学家的概念连接起来,以玄奥的哲学话语去阐释马克思的概念系统,让人感到茫然,这样导致学者之间都不能互相理解,对大众、对劳动者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一次上课,张永清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方法来评路遥作品,学生说:那怎么行呢?让我用形式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还行。张永清认为,知识不能转化为能力,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的一大问题,之所以不能转化,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知识和能力是两回事,要对作品、对现实发声” 。

  陈飞龙在核心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担任了九年主编,曾收到过无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论文,但是令他忧心叹息的是,这些文章大多是概念性分析性的,简单地重复经典命题,而直指现实、分析当下文艺现象的则少之又少。

  这些年马克思主义没有太多活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研究者不敢触碰现实的、具体的理论问题和文艺问题。董学文指出,作为批判的武器,“赞叹说好箭好箭,你光拿在手里也没用,把箭拿出来敢放出去的有几个?一方面他要敢放,一方面他手里得有这支箭,放还要放得准” 。正因为这样的人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用武之地小,自然就渐渐边缘化了。

  “理论家要练内功,内功不仅仅是在文论典籍中,只有思想情感上跟劳动者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内功。 ”教育部社科中心美育处处长马建辉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几个不良倾向。其一是仪式化倾向,在大多文艺理论专著教材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存在只是作者向国家意识形态致敬的一种形式,其主要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无关甚至是抵牾的。其二是知识化倾向,马克思主义不应只是一种知识化概念化形态的存在,而应是直面社会的精神化信念化存在,不对劳动者进行现实关怀,而只是讲知识体系,就遮蔽了其社会价值意义。其三是玄奥化倾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都是通俗易懂的,而研究者往往把马克思的概念和西方现代哲学家的概念连接起来,以玄奥的哲学话语去阐释马克思的概念系统,让人感到茫然,这样导致学者之间都不能互相理解,对大众、对劳动者又有什么意义呢?因而,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获取新的生命活力,需要关怀现实,关怀普通劳动者的生存境遇;要接地气,从书斋中走出去,到基层、到底层去,研究作品,研究现实。

  西马亦马,冲破藩篱:

  掌握年轻人,建设一个年轻的漂亮的有魅力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国内学者谈马克思主义好像是理亏的事情,而纽约学者谈马克思主义则底气十足。

  >>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已经老了,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已经死了,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胡子已经白了,时代在运动,不从学理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是不行的,我们不是要颠覆它,而是让它更加焕发新的活力,让它掌握年轻人。

  长期以来,理论界都有着“西马非马”的看法。但是西马因其实践品格在西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备受年轻人欢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金永兵不久前在美国执教一年,他的直接感受之一就是,国内学者谈马克思主义好像是理亏的事情,而纽约学者谈马克思主义则底气十足。

  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师蒋洪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杰姆逊的学生,他指出,齐泽克站在华尔街街头演讲,大批反对资本主义的年轻人为之疯狂,确实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老一代学者大多排斥西马,但是“不研究西马,不研究齐泽克,就没法吸引年轻人” ,因而,可以将其中有利部分提取出来为我所用,年轻的学者对西马更熟,应该多学学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而老一辈学者应该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其长处和短处,对西马及西方理论的有利成分加以吸收。与此同时,李云雷等学者认为,由于西马的资本主义改良特性,其现实作用毕竟有限,主要还是在学院内影响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只有以更具说服力的方式来解答现实问题,才能焕发活力和生命力。

  在加强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其他理论资源进行对话之外,也要看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一部分。金永兵强调,学科知识具有狭隘性,很多学生看到马克思谈“国家”就会翻过去,认为这跟艺术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当中来看美学和艺术,有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只有打开学科藩篱,才有利于扩大深化马克思研究的领域。

  在三十年前的美学沙龙上,董学文曾提出一个口号,即我们要建设一个年轻的漂亮的有魅力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很多人反对这种提法,而他则认为,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已经老了,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已经死了,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胡子已经白了,时代在运动,不从学理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是不行的,“我们不是要颠覆它,而是让它更加焕发新的活力,让它掌握年轻人” 。这个“年轻的、漂亮的、有魅力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如今依旧适用。金永兵对此相当乐观,指出当代的大学生早已不是上世纪80年代自由主义、审美主义下的迷茫的一代了,他们早就看破了这些,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也为马克思主义文论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