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读书会是一种雅集(温新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18日16:00 来源:中国科学报 温新红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农园,十几个学生在一起读福柯的书,后称为福柯小组。他们中有李猛、强世功、郑戈、赵晓力等,都在学术界很有一番成就。在赵聚眼里,福柯小组是学术界的传奇。

  出版人、藏书家吴兴文在台湾也办过一个读书会。他当时在一家出版公司,认识很多常常买书、不同职业的人,于是就组织了一个读书会,后来得到著名作家林海音以及一些学者的支持。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阅读大国。作家、学者刘柠以其对日本深度细致的观察著称,他介绍,日本的读书会非常有传统,有的读书会甚至持续了半个世纪以上。日本一些大家、作家的回忆录,都有自己青年时代加入某个读书会、学习会的经历。

  刘柠自己参加了三个读书会,都与中国问题有关。读书会成员有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的教授,《朝日新闻》报社记者等,都是中国问题的资深专家。他们定期举办读书会,方式是每个人各自读不同的书,然后就一个主题讨论。

  “读书是一己之事。但读完书后,可能愿意和别人交流一下。”作家止庵认为,交流有两种,一种各读各的、各自谈各自的,另一种是大家约好了读一本书再深入探讨。这两种方式,他更倾向于后一种。

  止庵曾和作家张悦然办过两次两个人的读书会,第一次是各自看一本书,讨论了三四个小时;第二次是就四本书谈的,之后整理成文发表在《鲤》杂志上。

  “应该讨论的是一本书好在哪儿,作者的心得在什么地方,真正有意义是在这儿。比如一本书写得好,我给大家念一段,或者谈谈这个细节为什么这么写,而不是那么写。”止庵认为,读书会不宜过大,10人左右比较合适,人多的话,不但共同读一本书不大可能,而且讨论也不能深入。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子舟从另一角度表达读书空间问题,他认为,有的读书会能盈利、有运营收入,还与品牌、名人挂钩,这不是发展方向,“读书会属于个人生活,可以不要造势,不一定要搞多大的场面。我更赞赏纯公益组织起来的”。

  “读书会是一种雅集。”止庵说,他建议把形式弄得多样一点,比如可以把读书会放在旅行里,大家去一个地方读这个作者的书。

  刘柠很认同读书会,他认为分享是一种快乐,这种分享需要借助于媒介,以媒介为通道或平台分享读这本书的快乐或者不快乐,互动能激发出创意和思想出来。“在这个意义上读书会非常必要。”

  就目前国内读书会的阅读内容来看,有读国学经典、人文社科经典书,也有读家庭和儿童教育方面的书,还有读与自己职业提升有关的书等等。

  对此,止庵认为,读书应该读非实用书。“实用的书,不用人去组织,他自己就会读,提倡这个没意义。”止庵说。

  “读书应该读没有实际用处的书。这是读书会的前提。”因此,止庵说,如果太忙碌就没精力读书,“读书慢慢会成为生活中比较奢侈的行为,应该是有钱、有闲之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