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读书会:以读书的名义相聚(温新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18日15:56 来源:中国科学报 温新红

  据统计,在北京公开活动并有名称的读书会有145家,其中活跃度比较高的超过60家。而仅限于朋友之间、不公开活动的读书会则无法计数。

  图片来源:豆瓣读书

  4月12日,一场特殊的聚会在北京腾讯小剧场举办。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这场名为“2014北京共同阅读促进大会——暨首届民间读书会发展交流大会”的会议,其主角是民间读书会代表。

  什么是民间读书会?他们如何开展读书活动?成立读书会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蓬勃发展的读书会

  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刘涛和几个朋友到北京郊区游玩,不同于其他人,他们带了朱熹的《论语集注》,准备在风景宜人的地方一起读。

  事实上,刘涛说,他们会定期一起读书的5人都是从武汉的大学来到北京。一年多前,他们约定每周或者每两周进行一次读书活动,有时在餐厅,读完就吃饭,有时在朋友公司的办公室。

  同道读书会的发起人赵聚最初也是和朋友这样一起读的。

  200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赵聚很留恋那些读书的日子。于是,就相约和几个熟悉的朋友一起读书,那时,他们读的是《论语》《老子》《左传》等。

  “所谓民间读书会,就是指由民间主办的读书会。” 赵聚告诉记者,民间读书会并不是新创的。大学里讨论会或者老师组织的学生读书会,可以说都是民间读书会的源起。

  像早在2001年成立的清华西麓学社、2002年成立的北大耕读社等,都是较有影响和规模的读书会,他们依托于大学,为后来民间自发组织读书会打下基础。

  赵聚作为组长和其他几家读书会的朋友花了几个月时间,为此次大会共同撰写了《北京民间读书会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据他们调查,2007年新知读书沙龙是较早的自发组织的读书会,之后民间读书会呈增长趋势,2010年后已是蓬勃发展的状态了。

  据统计,在北京公开活动并有名称的读书会有145家,其中活跃度比较高的超过60家。而像刘涛他们这样的仅限于朋友之间、不公开活动的读书会则无法计数。

  参与的感觉无可替代

  学者杨早和书店经营者邱小石、媒体人绿茶三人创办了阅读邻居读书会。杨早认为读书会最好是每次十二三人,以便“深度地参与”,“到阅读邻居来,只带耳朵是不行的,你要推荐你认为的好书,要看过本期讨论的书并发言”。

  “深入阅读,格致自我。这是我们的理念。”赵聚告诉记者,意思就是要改变和提升自己。深度阅读,读有深度的书,深度参与,从知识、思想上有所提升。

  2012年,赵聚开始用“同道读书会”的名称组织活动,他们对读书会的想法也日益成熟。

  他们的精读会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即理解性阅读阶段和反思性阅读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进入文本,第二个阶段是从文本走出来。如果用四周读一本书的话,第一个阶段要用三周时间,“因为进入文本不容易。”赵聚笑道。

  读书会不设主讲人,全部是由参与者分享,参加的人数一般10~15人,每个人都要就书讨论。

  杨早认为“参与的感觉是无可替代的,也会促使人对要读的书产生更深层的兴趣”。

  与深入阅读、每个人都参与的分享不同,许多读书会还采取由一个嘉宾开讲座或者几个嘉宾讲解点评等方式。

  因嘉宾多是国内知名学者或者商业精英,所以这种交流方式也受到许多“追星”读者的欢迎。

  《报告》调查显示享受与他人思想碰撞和平等对话、收获名家学者思想等都是读书会吸引大家的重要因素。

  从小众交流到大家分享

  爱思想读书会发起人王大鹏第一次在豆瓣上发布读书的消息,就有30多人参加,那是2012年8月,他清楚地记得那次读的是罗素的名著《西方哲学史》。

  王大鹏说自己组织读书会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愿望和想法”,那时他刚刚博士毕业,希望把在学校里的讨论会带到社会上。他的理想状态是,不同专业的人在学院外一起读好书,“这样可以达到通识教育的效果”。

  在建立读书会之前,王大鹏常常在网上和人交流,总感觉不够深入。现场讨论就不一样,交流的效果非常好。

  爱思想第二次读书会,读的是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当时去的人比较多,讨论当代人的焦虑,“大家互相讨论焦虑的原因是什么,怎么应对焦虑。这种讨论不但理解了书,还寻找到一种交流、促进的方式”。

  广州爱读书会发起的4人作家麦小麦、黄佟佟、曾敏儿及策展人姚远东方是关系很好的朋友,最初只是一个“突发奇想”,可当10多位爱读书的人聚在一起交流时,“大家发现原来我们用读书这种形式,可以互相了解得这么深,而且互相可以得到这么多”。

  虽然始于10多人的交流,但内容分享却不仅限于此。所有读书会都会充分运用网络的传播功能。

  豆瓣小站、人人小站、博客、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都是读书会“广告”的主要阵地。他们既在上面发布信息,同时也把读后的分享内容写成文章或者做成电子书免费放到网上。

  麦小麦说,他们的读书会受到广州媒体的较大关注,读书会不仅在电视台做过两期节目,还在媒体上开专栏发表读书会的推荐图书。杨早称其为“阶梯分享”,“集合众智,已是佳事,能让更多人分享岂不更妙?”

  办读书会难不难

  这次交流大会评选出8家优秀民间读书会,从他们的介绍中可得知,多数读书会创办时都只是几个相识的朋友在一起读书、交流,并没有长远规划。

  不管他们最初如何随意,一旦坚持下来,并产生一定影响后,都存在如何持续或者发展的问题。

  杨早曾写过一篇《办个读书会难不难》的文章,“一定要把投入降低”。他认为,一项自发性的集体事业要想持久进行,一定要将成本降到最低,这才是“爱美amateur”(业余)的维持方法。“希望读书会只是成为生活的一种慢慢推进的变化剂。”

  麦小麦也认为每次读书会只要找一个场地,不产生什么太大的费用。因他们日益增加的影响力,对提供场地的单位来说,也是一种宣传。

  赵聚他们在网上调查了近300家读书会,发现很多读书会曾经繁荣如今却一片荒芜,许多读书会的网媒平台甚至已停止更新。

  王大鹏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场地就是一个大的问题,以前他们没有固定的场所,教室、宿舍等经常换地方。现在得到了706青年空间、立大空间的支持,场地得以固定。

  《报告》中也提到,民间读书会的困局,除了社会环境和自身的问题外,普通存在的诉求包括免费的场地提供、资金资助、志愿者的帮助、优秀成员的加入,特别提到国内的民间读书会兴趣较晚,管理经验缺乏,组织建设不成熟,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培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