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看上去很美,却捧不得、翻不得、看不得

——当下出版物艺术设计问题反思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4日10:21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乔燕冰

  “过度设计,让图书看上去很‘美’ ,却捧不得、翻不得、看不得。捧不得,是指太沉重;翻不得,是指硬壳精装;看不得,是说图文眼花缭乱。在材料、手法及理念的层层包裹中,失去的,是设计的本义。 ”日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华文出版物艺术设计大赛暨艺术设计大讲堂中,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宋焕起言辞犀利,直指如今出版物艺术设计存在的过度设计及奢华之风。在全社会正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当下,这种背道而驰的创作倾向,格外发人深省。

  在数字化迅猛发展的浪潮冲击下,传统出版业正在发生巨变。当电子阅读很大程度上取代纸质阅读令纸质出版一片唱衰,曾经作为图书重要元素之一的装帧设计也面临严峻挑战,承担传统纸质出版物无可取代的审美价值之重任尤显艰巨。当此之时,虽然我国出版业艺术设计整体实力已明显进步,但很多问题依然堪忧。

  脱离文本: “要为内容添彩,而不是为内容添堵。 ”

  “为艺术而艺术” ,这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总结的当下出版物艺术设计不良倾向之一。他指出,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不能颠倒的道理众所周知。具体到出版物,装帧设计就是为内容服务的,这一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出版物本身是文本的呈现,设计是基于文本而进行的艺术加工。而现在的一些设计者偏离了文本的内容,为追求艺术的境界而刻意艺术化。“设计固然需要创意,设计者可以追求新奇,但如果背离了内容、脱离了本体,这种艺术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好的装帧设计艺术,一定要服从、服务于好的内容,要为内容添彩,而不是为内容添堵。 ”

  装帧设计家、原三联书店编审宁成春同样强调,作为出版流程链条中的设计与纯艺术设计截然不同之处就在于要充分尊重文本。而当下设计界,许多设计师只注重个人的自我表达,忽略体现文本的个性显然不可取。“设计师介于作者与读者之间,设计的核心任务是更好地把文本正确地传达给读者,而不是强调设计师个人的东西,这点很重要。 ”

  宁成春指出,这种个人主义倾向在青年设计师中尤为明显,因为许多设计者在学校所学的往往都是纯粹艺术设计,更注重的是充分表达个性,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没有时间和机会去透彻研究出版物的文本,以为设计就是个人的平台,可以随心所欲。当下有些人倡导离开文本,甚至超越文本的理论,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许多设计者的这种设计倾向。

  过度设计: “看上去很美,却捧不得,翻不得,看不得。 ”

  “就好像一些天价月饼的盒子,虽然很漂亮,但归根结底还是垃圾,只是扔到垃圾箱里提高了垃圾的质量而已。 ” 2012年,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曾针对学术出版界过度包装之风和装帧设计的奢华现象如是警示,得到专家认同,也集中体现了当下业界又一突出焦虑。

  郝振省总结的第二个不良倾向“为工艺而艺术” ,恰指此风。他指出,“工艺是第二位的,恰当的印刷工艺可提升出版物的品质,但是如果过于追求工艺的繁文缛节,比如书脊裸露的线装、硬壳装里内置的与出版物无关的高档工艺品、金银制品,明显是礼品书,不仅有违当前的八项规定,背离了出版的文化属性,即便从经济角度衡量也往往得不偿失,因为这种出版物的制作成本偏高,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即便是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因为背离了生态文明的理念,不利于低碳、环保、节约,这种做法也不应提倡。 ”

  “在图书有限的尺幅天地里,设计永远都是‘惜墨(设计)当金’的艺术之为。 ”这是宋焕起所强调的。他指出,在当下装帧之美对抗数字媒介,并以特有的品质顽强地支撑传统出版的物理形态和价值形态的裉节上,出版物艺术设计扬眉吐气的同时,却吹来一股过度设计甚至奢华之风。他认为,所谓“过度设计” ,即一味地追求手法无所不用其极,材料无所不厌其精,理念无所不用其全,堆砌、叠加、繁缛。过度设计,让图书看上去很“美” ,却捧不得,翻不得,看不得,背离了设计的根本。

  “设计的奢侈风,不是简单的个人好恶和风格手法问题,它反映的是对于设计本质的认识。豪华奢侈的背后,是书籍设计的灵魂被扼杀。其更大的危害和风险在于:在书装理论研究和书装美学缺位的环境下,若任由此风蔓延,多样风格之一变成趋势,甚至是唯一的取向,就会成为书装艺术的灾难。 ”宋焕起指出,如今动辄出现的诸如“黄金书” 、 “真皮书”等昂贵的设计,对于广大读者,特别是真正的读书人而言,是一种莫大的隔绝,影响读者阅读进而获得悦读审美体验。多个作品获“中国最美”和“世界最美”设计大奖的江南书籍设计师朱赢椿自觉践行的四字箴言“恰到好处” ,在宋焕起看来正是书籍设计的“装帧性” 。因此要从设计回到设计,即恰当、舒服,才是最美的!

  原创力匮乏: “从形式到形式,一味跟风抄袭。 ”

  跟风模仿甚至侵权是郝振省总结的第三种倾向。他指出,装帧设计是一项创意事业。没有了创意,没有了创新,设计大同小异,没有独自特色,就没有了生命力,模仿过度甚至会侵权。出版业界的美编超负荷工作,在有些单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有才能无处使,有的将重点转向了绘画摄影等活动,对出版物的设计就是找图片再加工,原创性的动力不够。这可能和出版界甚至文化界的大环境不无关系。出版业特别是图书选题策划的跟风现象,多年来几乎成了一种顽疾至今难以根治,装帧设计方面看来也难避免,归根结底说明现在的文化创造力还远远不能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

  东北大学艺术系主任、教授赵琛现身说法,他以自己1997年发表于《沈阳日报》的设计作品《她将揭去盖头》著作权屡遭侵权,至今未止的案例,指出当下艺术设计原创力匮乏的普遍问题。

  “从形式到形式,一味跟风抄袭,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了。比如裸露书脊线装、模切、 UV材料工艺等,有一个什么形式获奖了,大家就都跟风模仿,这样能有真正的艺术吗? ”多年致力于图书艺术设计的宁成春如此感叹。

  在本次大赛评选结果中,期刊、图书、报纸及音像制品四类作品,除一件图书作品获得金奖,其它三类作品金奖全部空缺。记者了解到,除了参赛作品数量与范围有限等原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原创力不足导致作品深度欠缺。大赛评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美术副编审鹿光耀说:“许多创作还是浅层次的,不到位,很难让人记忆深刻或被打动,即使创意不错的作品很多都有模仿的痕迹,移花接木、淡出淡入、重复组合、光影效果等,很多外国的创作都有这些手法,如果用得巧还是会有新鲜的感觉,但实现真正独创、与众不同、一以当十的创作,还得下功夫。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