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让文化“活起来” ,不是让人“活回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4日10:20 来源:中国艺术报 楚卿

  【事件】南宁某高中为学生举行穿汉服、行古礼的成人仪式

  【观点】文化不是让人必须穿着某一服饰、等待某一时刻才会降临的神明

  让文化“活起来” ,不是让人“活回去”

  南宁某高中为高三学生举行18岁成人仪式,学生身着汉服,向家长跪行叩拜之礼,同样穿着汉服的家长则执其手,授之以鼓励、期盼之词,这一特殊形式引起媒体关注。另据报道,曲阜孔庙将在今年清明节期间,推出“中华成人礼”活动,意在以古礼为基础,注入时代精神,“吸引海内外学子” ,目前,曲阜正在征集这一活动的服饰设计方案。

  这两则报道所涉及的仪式,在古礼中是古人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的“冠礼” 、“笄礼” ,这一仪式的主要内容是“束发” 。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到“垂髫” 、“总角” 、“弱冠”与“及笄” ,古代青少年的成长是以发型的变化为标识的。“束发”有约束之意,青少年束起长发,意味着接受社会规约、礼义规范,古礼从字面、行为到其内在寓意都一脉相承。在今天的青少年身上,头发生长与生命阶段的关联已然断裂,“冠礼” 、“笄礼”是否还能名副其实,笔者深表怀疑。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复归传统文化指出的目标与方向。笔者以为,“活起来”一是指“活在当下” ,二是指“成为日常” 。台湾学者林文月在《源氏物语》的译者序中,为让读者清楚地了解日本平安时代的生活方式、生命态度,详细地罗列了一个人从诞生到死亡所需经历的十几种重大仪式,包括初生时的“汤殿始” ,初次穿衣时的“着衣始” ,以及“剃发” 、 “行始” 、 “着袴” ,还有相当于中国古代“冠礼”与“笄礼”的“元服”与“着裳”等。无论哪个民族,其传统文化都存在于古人完整的生活序列之中,从中抽取某一环节,移植到另一时空,无法完成原先那个体系中其所承载的功能。正如孔子宣扬克己复礼,表面上是提倡恢复西周之礼,但并不指向某个具体仪式的穿着、行为,而仅仅只是指向西周的整个社会秩序。

  我们今天为青少年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毕业典礼、加入少先队、加入共青团等,其背后也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序列中,凭空植入一个穿汉服、行古礼的成人仪式,只会让这个过程变得如同角色扮演,看似煞有介事,实则并不严肃,因为它对于青少年来说,不是日常,不曾习以为常,面对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它更不可能是普遍的、共同的人生经历。这样的成人仪式更像一场游戏,不是让传统文化活在了当下,而是让青少年暂时地当了一回古人。

  值得注意的是,穿汉服,似乎已经成为许多以复归传统文化为名的活动的一面旗帜。不可否认,汉服是汉民族的文化载体之一,但以为穿汉服、行古礼,就踏上了传统文化的复归之途,实则失之于表相,且在创意上流于媚俗。须知汉服只是一种“形式” ,包裹在汉服中所行的古礼也并不是真正的“内容” ,此类活动中,我们只看见形式的叠加,并不能寻得内涵的所在。文化的形态,应是随时随地与人共存,文化不是让人必须穿着某一服饰、等待某一时刻才会降临的神明,所以我们真正应该考虑的,是在不拘泥于形式,不过分夸大形式的前提下,怎样让传统文化的活力回归人们生活的“日常”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