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北大教授:文化遗产不是古董 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周怀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0日10:16 来源:北京晨报 周怀宗

  日前,韩国媒体报道称,韩国拟将暖炕技术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国土海洋部表示,最快明年正式启动暖炕申遗工作。此外,也有韩国媒体发表文章称,韩国暖炕技术申遗最大障碍来自中国,由于中国也拥有暖炕文化,因此韩国需抢占先机加快暖炕技术申遗,该文章认为,暖炕是一种地热采暖的技术,与中国北方的火炕技术类似。

  消息曝出,迅速引起了中国网友的热议,不少网友建议和呼吁有关部门把与暖炕技术类似的火炕技术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端午祭的抢注,到暖炕的抢申,处于同一个传统文化生态圈的韩国和中国,在文化遗产的申请中,一直都有许多类似之处,因此也引发了许多争议。究竟应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化遗产被别人抢注,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大损失,也有人认为,文化并非物质形态,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它本身是共有的,申请非遗并不能因此独占文化,而且也不宜独占。

  对此,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夏学銮说:“人们对于抢注的行为有抵触心理可以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文化本身具备共通性,并非谁申请了就归谁所有,更重要的是,申请非遗只是开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而且,保护更加重要,现实的问题是,很多人可能过于重视申请,而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上做得不够,这是值得注意的。”

  申请和保护应共存

  传统时代,受中国或中华文化影响的东亚文化圈中,很多东西都是共通的,我去韩国,就发现他们那里有非常多的中国文化的痕迹,包括语言文字都是如此。实际上,东亚各国,在文化上都有共通性,有时候确实很难弄清楚一种文化现象的根源。

  北京晨报:韩国拟将暖炕技术申遗,引发了国内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您认为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夏学銮:一方面,和暖炕类似的火炕,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这本来也是事实。在北京,比如怀柔、延庆等许多地方现在还有很多人盘火炕。所以搞清楚一种文化遗存的出处、源泉确实也有必要,否则可能就会引起争议。另一方面,传统时代,受中国或中华文化影响的东亚文化圈中,很多东西都是共通的,我去韩国,就发现他们那里有非常多的中国文化的痕迹,包括语言文字都是如此。实际上,东亚各国,在文化上都有共通性,有时候确实很难弄清楚一种文化现象的根源。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状况呢?

  夏学銮:首先,并非谁申请就会因此变成谁的,这是文化的特性所致,它不是物质的产品,不是非此即彼的。其次,假如说真的弄不清楚真正的根源,那么共同申请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其三,申请只是第一步,申请之后的保护工作更加重要,目前,我们的非遗数量非常多,但是保护的工作显然还不够。

  近年来,申遗屡屡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话题,早在2010年,中国就已经成为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几年来,各地对非遗申请的热度不减,各种基于文化遗产开发的旅游、文化产品也越来越多,但是,如何真正发挥非遗的价值?却一直都是人们讨论和争议的对象,同时,一些过度开发而疏于保护的情况也屡次引起批评。

  这一次,韩国拟将暖炕申遗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非遗的讨论,究竟如何看待非遗?夏学銮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够提升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能够把自己的文化、文明推向世界,它本身的文化遗产当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如何让世界接受自己的文化,如何能够有效地完成价值输出。就文化遗产而言,更重要的在于他对于文化创新的促进和推动,而非相反。”

  文化输出的重要性

  当前世界中,文化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全球化日益明显,这和人类普遍的文化和价值更容易获得认同有关。另一方面,地方性的文化也越来越被重视,因为地方性文化的独特性,对于整个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丰富性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北京晨报:不少网友对韩国将暖炕申遗抱有批评态度,这种批评态度源自何方?

  夏学銮:一些具备共通性的文化现象,被别的国家申请非遗,人们因此抱有抵触心理,也有一定的道理。当前世界中,文化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全球化日益明显,这和人类普遍的文化和价值更容易获得认同有关。另一方面,地方性的文化也越来越被重视,因为地方性文化的独特性,对于整个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丰富性都有着重要的贡献。那么某种地方性文化的归属,往往就和这个地方人们的荣誉感等相联系,因此对别人申请的抵触感也自然会产生。

  北京晨报:是否也涉及到文化输出的问题?

  夏学銮:是的。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现在人们也确实普遍认识到了文化输出的重要性。但是相对于其他文化输出做得好的国家,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差距,不论是意识、方法,乃至重视程度,都还不足。文化输出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一个社会中所有人的事情,美国人最擅长国民外交,其实就是一种对文化输出的意识在起作用。我们现在对于申请非遗可能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如何把这些遗产变成能够影响别人,影响世界的价值方面,还不够。

  影响时代的东西太少

  比如说思想家,孔子的思想在世界上传播得确实很广,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除他之外,能够有相当影响力的、能够和世界对话的可能就不多了。再如一些生活方式、行为礼仪等,被人认可和接受的不多,反倒是被批评的不少。

  北京晨报:确实有不少人认为我们文化输出的效果不是很好,是否如此?

  夏学銮:确实如此,中国传统时代遗留的文化资源非常多,但是真正能够变成影响世界、引领时代的东西则很少。比如说思想家,孔子的思想在世界上传播得确实很广,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除他之外,能够有相当影响力的、能够和世界对话的可能就不多了。再如一些生活方式、行为礼仪等,被人认可和接受的不多,反倒是被批评的不少。

  北京晨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夏学銮:背后的原因,可能和中国过去两千年的儒家传统有关,我们知道,儒家的思想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后来被统治者所绑架,成为统治的工具,由此造成一种唯上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环境下,独立的思想家越来越少,自然也就难以诞生伟大的思想和价值。所以,虽然孔子的思想获得了世界的公认,但后来的中国人,却越来越难以走出固定的圈子。少有伟大的思想家,少有好的思想和价值,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呢?

  从遗产中得到创新的动力

  不要把工夫都放在申请非遗上,更重要的还是如何从遗产中得到创新的资源和动力,有遗产能够促进我们创新,而不是阻碍。如果因为遗产而阻碍了创新,那就得不偿失了。

  北京晨报:如何让文化遗产成为文化繁荣的助力呢?

  夏学銮:文化遗产不是古董,把它封存起来,束之高阁,或者放在展览柜里任人观赏,抑或是仅仅当做一个荣誉,争取来了就大功告成了,不是这样的。它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资源,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它的作用,是给予我们创新的素材、灵感等。当然,有一些文化遗产在今天仍旧有活动,仍旧被人们的日常生活所用,这就更好。文化遗产只能证明过去,但是我们生活在现在,只有对过去的缅怀,没有对现在的把握和对未来的设计,肯定是不行的。因此,不要把工夫都放在申请非遗上,更重要的还是如何从遗产中得到创新的资源和动力,有遗产能够促进我们创新,而不是阻碍。如果因为遗产而阻碍了创新,那就得不偿失了。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如何才能让文化的影响力更广呢?

  夏学銮:文化要被更多人所接受,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发展等有着重要的关系,文化影响力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文明是文化的结晶,它包含着文化,却不仅仅是只有文化,文化更多体现在思想、精神层面,而文明则包含方方面面,有非物质的,如思想、学术、技术、道德、行为规范等,也有物质的产品,比如电话、手机,都是工业文明的结晶。但是这些所有文明的推进,根本的创新能力还是文化的创新。

  非遗并非注册商标

  文化是具有共性的,而且文化本身并非产品,并不是说谁申请了就会变成谁的。有抵触心理,这能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另一方面,也不必过于重视,别人申请了也没什么问题,不必什么都要争一争。即便真的发明在我,也不一定拥有者是我。

  北京晨报:对于抢注现象,也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不能被抢注,也有人认为文化不必非要贴个标签,应该如何看待?

  夏学銮:很多时候,文化是具有共性的,而且文化本身并非产品,并不是说谁申请了就会变成谁的。假如说别人把筷子申请了非遗,我们就不能用筷子吃饭了吗?显然不是,别人申请了火炕,我们就要都睡床板吗?也不是。所以说,有抵触心理,这能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另一方面,也不必过于重视,别人申请了也没什么问题,不必什么都要争一争。即便真的发明在我,也不一定拥有者是我。有一个楚王遗弓的故事,说楚王丢了弓箭,随从要找,楚王说“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听说这个事情后说“何必楚也”,就是这个意思。

  北京晨报:也就是说非遗并非注册商标一样?

  夏学銮:是的,不要有大国沙文主义,天朝帝国的思想,这种思想本来是封建时代闭关锁国之下,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宇宙观而诞生,是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思想。虽然后来中国百年落后,但这种思想依旧根深蒂固,没有去除。

  非遗是一种记忆

  非遗本身并非是生意,但是它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因此,申请非遗只是第一步,之后,如何保护非遗,如何开发它的文化资源,如何使他成为文化创新的动力,是更重要的事情。相对于那些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使用更好的国家,我们在这方面还远远不够。

  北京晨报:也有人认为,韩国人比中国人更加懂得如何做非遗的生意,是否如此?

  夏学銮:非遗的根本,是历史的文化遗存,是人类活动的一种记忆,它让我们知道,我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它本身并非是生意,但是它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因此,申请非遗只是第一步,之后,如何保护非遗,如何开发它的文化资源,如何使他成为文化创新的动力,是更重要的事情。相对于那些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使用更好的国家,我们在这方面还远远不够。

  北京晨报:当前国内各地都很重视申遗,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夏学銮:对于非遗的重视当然很好,但其中可能有一个误区。申请成功了,自然名正言顺,自然可以保护、开发。但另外一面,没有成功的,不能说就不是遗产了,就不需要保护和发掘了,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没有申请成功,或者没有申请的,同样也是我们生存的记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同样也需要保护,同样也会成为文化创新的资源和动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