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高深:关于“名人”“名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13日10:40 来源:解放日报 高深

  老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有时候人们还把这句俗话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归为一类。“人过留名论”比“人为财死论”,表面上看像似清高些,其实也清高不到哪里。为名为利,归根到底为自己。前者以“雁过留声”为理由,后者以“鸟为食亡”为根据。与雁为伍,同鸟结伴,实为半斤八两,殊途同归,都是把人降低到飞禽走兽的级别。

  这话虽然说得有些武断,细想想也还是有些道理。人到底为何而生?为何而死?难道非名即利!

  有人一生严谨,凡不仁不义之事不为,行为无可挑剔,爱惜名声胜似鸟雀珍惜羽毛,不图留下万贯家财,只求永存一身正气。这样的人,古今中外有之,但微乎其微,如凤毛麟角。

  自从人世间 “名声”也可以用来获利以来,“名声”也就大多不副其实了。当今满大街都是“大师”、“学者”、“专家”,且凡是成了“家”的均“著名”。尤其可笑的是这“家”那“家”,一律在前面加上“国家级”的字样,如“国家一级作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一级编剧”等,表明自己是“国宝级”。其实评定“职称”全国一律,从来没有“地方”与“国家”一说。“国家”二字纯属画蛇添足,全是蒙人,吓唬老百姓。

  名声应当是天下公议的结果,体现着社会舆论。所谓名人也是一个人的学识、行为及其成就铸下符号;有名无实者如同一个吹鼓了的气球,好玩是很好玩,只是经不住一根大头针的刺击,吹得太大发了则可能顷刻爆炸。

  至于“名牌产品”,那应当是市场及广大消费者的公认。当今许多“名牌产品”的头衔,是评出来的,据说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名推委”,即“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我孤陋寡闻,不知道“王麻子剪刀”、“瑞蚨祥绸缎”、“东来顺涮羊肉”、“全聚德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这些“名牌”是哪朝哪代哪个机构评出来的?

  其实有些名牌,十有八九是“买”来的。一是参展,钱到位了,就会给一个金奖银奖。二是豁出钱去打广告,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广告费全打进成本。天天向消费者灌输,不怕你不信。最肯帮忙的还是某些媒体与代言人,只要厂家出手大方,让说啥就说啥,让播啥就播啥。如某空调广告语:“一晚低至一度电”。这“一度”是制冷呀还是制热?再问“一晚”,这“一晚”是指一夜呢,还是一个晚上?“低至一度电”,那高到多少度?还有的广告说某凉茶畅销,竟用“中国每卖十罐凉茶就有七罐xxx。”这个数据是怎样得出来的?全国人口普查兴师动众,耗时数月,数字仍不十分精准,凉茶数十种,哪个机关做过类似统计?骗你没商量!

  如今不论是名人、名牌,尽管开始有人还不大认同,可事情就怕重复,重复多次便“三人成虎”。一旦有了不同凡响的声名,别人没那么多精神再去较真儿,他们自己也心安理得了,于是慢慢地就自我膨胀起来,仿佛真的是不可一世的名人,或成了稀世珍宝般的名牌。愈是这类名人、名牌,愈名实相反,最后终将漏馅儿。

  有位老人很明智,他生前认识到给他戴的那些“国宝”、“大师”一类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织的,统统摘掉为好。老人的拒绝与那些戴上“大师”帽子而安之若素的人成为鲜明对比。也有的产品,有关单位给它“免检”待遇,但厂家拒绝了。他们说:免检是靠严格把好质量关得来的,是好事也是坏事,因为日子一久,有些人就会对产品质量放松,马虎大意随之而至。有些品行差的人,还会因为“免检”而偷工减料,弄虚作假。这样的教训已不鲜见。早些时候有关部门废除食品免检一说,是明智之举。但是其它类免检的产品是不是让人放心,仍未可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