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陈为人的一本新书,书名叫《摆脱不掉的争议——七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命运》。
七位得主,各人做着不同的“诺奖”梦,“诺奖”来了,梦醒了,灵魂出窍。
天使还是瘟神?祸还是福?有的狂喜,有的坚拒;有的加封功臣,有的罪判国贼;有的流亡,有的自杀。怵目惊心。
动人心者,莫先乎博爱精神民族魂,冷战时期两个世界的作家各自不同的反应让人心旌动摇。
最有趣的是肖洛霍夫,伟大而精明,一仆三主,左右逢源,风光又安全。索尔仁尼琴却被逐出国门。
索尔仁尼琴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词中说:“一句真话要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他还在回忆录中强调了这样一层意思:“我一生中苦于不能高声讲出真话。我一生的追求,就在于冲破阻拦而向公众公开讲出真话。”为了返回家园,他放弃了去斯德哥尔摩领奖,而当局还是开除他的国籍,迫使他亡命国外。
索尔仁尼琴被逐出国门,到头来又被迎进国门,尊为“俄罗斯民族的形象”,太有意思了。
我还忆起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与肖洛霍夫同时代的法捷耶夫。从一九三四年苏联作家协会成立到一九五三年斯大林逝世,近二十年间,两千名作家被处决、关押或流放。期间,法捷耶夫是作家协会的领导人,他说过:“我最怕母亲和斯大林,但也最爱他们二人。”一九五六年苏联“解冻”,法捷耶夫自杀。
一生张扬“自由选择”的萨特,经由“自由选择”而“地狱,就是他人”,最后宣扬非理性主义而悲观,为荣誉付出了代价,面对“诺奖”的桂冠,他“选择”“拒领”。
海明威一九五四年获“诺奖”,时隔七年,自杀,完成了自己与命运的一场搏斗。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活法,在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时代,作家如何“自由选择”,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
作者陈为人,以撰写人物传记著称,他的代表作《唐达成风雨文坛五十年》神情兼备,把一个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欲言而又止,守身而不能,卷进去出不来,越周旋越屈辱,越清醒越痛苦,左右为难、逆来顺受的真面刻画得栩栩如生,给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的作家画了像。
《摆脱不掉的争议——七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命运》在国际大视野的俯视下,给不同语境的“七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命运”画了像,同样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