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任真:亲历国家行动(素湍)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06日15:24 来源:甘肃日报 素 湍

  新年伊始,任真刚刚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俄罗斯归来,恰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推出他的新作《亲历国家行动》。这部长篇纪实文学记录了作者在上世纪发生在南线的自卫反击战,以及本世纪展开的抗击“非典”和汶川、玉树地震大救援中的亲身经历。20多年前那场战争打响时,作者还是一个年轻的中尉,曾冒着枪林弹雨到达战争最前沿。而当汶川大地震发生——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非战争军事行动拉开序幕,他又以作家的身份深入震区。所以他在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这些重大行动我都经历了,作为军人,这是我一生的光荣。”

  任真的光荣来自作为军旅作家的担当。近年来每当国家面临重大灾难,他总是随任务部队冲在采访第一线,迅速写出带有官兵体温的纪实作品。玉树抗震救灾,他在机场吃了包方便面,就直接去了现场,尔后一直和最先赶到结古镇的团队奋战在一线,和官兵一起清理废墟,在共同救援中搜集素材;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随兰州军区某红军师在甘肃陇南采访,那里是他的家乡,帐篷前无助啜泣的是父老乡亲,废墟上奋勇救灾的是战友兄弟。当他在帐篷里饱蘸深情写下所见所感后,又把目光投向四川重灾区。可当他有机会走进汶川时,灾区已完全变了样,除了在北川老县城还能感觉到当年的沉重,别的地方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于是他把重点放在了采访人物身上,其中马元江最让作者感动,也着墨最多。马元江并不是汶川大地震的最后一位获救者,却是不吃不喝坚持时间最长的人,超过黄金救援时间将近三倍,换算成天数是八天八夜。他是世界灾难史上一个前无古人的奇迹,他用自己的生命向人类开出了一张证明,让人们看到了灾难面前生命有多顽强。所以,作者无限感慨地说:“马元江不仅是汶川的、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人类的。他是世界灾难史上一棵挺立的大树,是人类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一朵奇葩。”

  任真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仅感染着周围的人,也渗透进了他的作品。这本书可以说是直接写灾难的,但无论灾难如何惨烈,他都能够在悲伤中传递出正能量。“非典”时期,到处一片恐慌,人人自危。当时他正在鲁迅文学院高级研讨班学习,回到兰州后,单位让其自行到解放军第一医院接受检查,随后隔离,之后又反复隔离。其间深刻感受到了“人间冷暖”“病友情谊”。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讲述了那场特殊的“战斗”,以崭新的角度解读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特殊关系,反思了疫情给社会和人们心理上带来的影响。到这里还没有完,他由于在“非典”期间饱受痛苦,所以在“非典”离去后,感觉每一天的生活都无比幸福,所以又拿起笔,对慢慢回归的“平静”日子,以及那些日子里庸常的生活,进行了记录和思考,让人们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上世纪发生在南线的那场自卫反击战,是任真最刻骨铭心的一段珍贵记忆。他曾到前线采访一个多月,并代表所在某师给抽调轮战的两个连队带去慰问品。因为肩负了这个“慰问连队官兵”的重任,所以有机会翻过“上甘岭”主峰,在隆隆炮声中到达最前沿阵地。这段生死经历,作者数十年不曾放下,却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直到去年初他在军报上看到某高炮团利用“猫耳洞”文化育人的故事。这个团曾诞生过一个“猫耳洞之声”乐团,用炮弹壳、饼干盒等自制乐器演奏,一时轰动全国。若干年过去,“猫耳洞”文化传承了下来,他们在营区挖掘了猫耳洞,复原了战场地貌,创作了象征老山精神的雕塑等。让人一走进营区,就能感受到强烈的“猫耳洞”文化气息,使“老山的英雄故事和战歌,成为官兵薪火相传的精神火炬和血脉延续的红色基因”。这给作者很大启发,他终于触碰到了那个寻觅已久的“开关”。于是他前去该团采访,并根据当年一本战地日记,打捞起尘封的记忆,有直面鲜血和死亡的痛苦,也有“猫耳洞听电影”的另类快乐。他追忆着一段战争历史,也在提炼着战争文化,在思考着文化对战争的影响。所以他称这段经历为“猫耳洞”文化之旅,并认为:“最后决定一支部队胜负的,必将是文化!”

  在这本书的最后,也就是将要离开老山时,作者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他写道:“那一座座墓碑整齐地排列着,像是一支立正站立的队伍。看着这片墓群,我突然憎恨起战争来。恐怕再没有比站在这里,更向往和平了。”

  任真:兰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全军优秀专业人才津贴。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全军文艺新作品一、二等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等。出版散文集《裸露心灵》《依然认真》,小说集《天黄有雨》,长篇历史随笔《品读历史》,长篇报告文学《男兵女兵》《边关》和《任真获奖报告文学选》等。散文作品多次被《新中国散文大系》《读者》等选载。代表作《边关》曾一度引起重大反响,在研究军事文学创作和全国报告文学创作的综合性评论中,多次被引用和评介,并写入《新时期报告文学概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