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学创作不能聚集负能量(吴越)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05日13:46 来源:文汇报 吴越

  评论界“会诊”当下文学种种现象和问题

  文学创作不能聚集负能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指出:文学守“史”有责。“在大众传播发达进步的今天,文学家们用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历史,也就意味着把什么样的历史交付给受众,交付给未来。”

  最近,文学评论界知名学者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人民日报》合作开设的“文学观象”栏目里,有的放矢地针对当代中国文坛存在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开展有力的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鲜明地表达了社会主义文学应有的品格和要求,清晰地回答了文学与历史、文学与道德、文学与正能量等关系问题。

  文学不能“虚无”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指出,当前文坛某些历史虚无主义有3个“艺术”表征:“戏说”、“割裂”和“颠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剖析说:“过去,有些文学作品概念化、脸谱化,好人全好、坏人全坏。对此,我们当然反对。英雄也有常人的一面,反面人物也有普通人的爱恨情仇。但是当下某些作品,在涉及历史人物时,仅仅凭借作者一己之好恶,以当下某些风潮甚至西方的所谓‘人性’标准,来苛求或袒护历史人物,无论丑化还是美化,都是对历史的践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指出,文学守“史”有责。“在大众传播发达进步的今天,文学家们用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历史,也就意味着把什么样的历史交付给受众,交付给未来。”

  文学不能消解道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跃进指出:“表面看来,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行为,与公共道德建设无关。但是,个人的创作成果一旦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发表出来,甚至并未发表,只是在亲朋好友间传阅,它就进入了公共空间,具备了公共属性,就必须承担道德建设的义务。所以,道德并不是文学的附加,道德与文学密不可分,文学在道德体系建构中承担着重要职能。”

  刘跃进认为,时下某些作品,尤其是一些历史题材以及官场、宫廷、职场、家庭、婚恋题材的作品,宣扬负能量,给文学的健康存在和发展带来了伤害。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党圣元提出,“文学应该是正能量”并非否定文学反思、批判的功能。“文学史上因敢发盛世危言、敢敲警世之钟而成就经典大作的例子举不胜举。但这有一个前提,即出发点要对,要站在坚持倡扬真善美的立场上鞭挞假恶丑,将人们从麻痹中唤醒,又对光明充满着向往。”

  文学不能丢失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认为,如今特别需要重申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由于社会和文学转型,一些人对生活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有的变化是好的,有的却未必,比如认为文学越是远离生活,就越纯粹,越有希望,越是文学。这么笼统地把文学与生活绝对对立或隔离,恰恰是对生活的依托和理解走向简单狭窄之后才出现的。”

  程光炜说:“许多人对上世纪80年代文学心存怀念。当时的作家写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像王蒙的《布礼》、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路遥的《人生》、铁凝的《哦,香雪》、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以及舒婷的《致橡树》等。历史地看,这些文学作品之所以令人难忘,一是作家从现实生活出发,真诚地描写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包括痛苦和欢欣;二是他们对生活包括历史生活抱有真诚,虽然其中也有困惑和矛盾,但是这种真诚始终贯穿于作品之中;三是他们与生活保持高度‘同步性’,与时代共甘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