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少儿不宜”的责任(半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27日07:30 来源:北京日报 半夏
  小朋友与喜羊羊玩偶  小朋友与喜羊羊玩偶

  虽然作品的年龄定位标明是全年龄,但似乎谁也不会怀疑至今风靡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受众目标锁定的是儿童。所以拿平底锅拍人的悍妇不妨是广告的创意,而社会舆论至今仍在议论的“绑架烤羊事件”,却可以将该剧的出品公司告上法庭乃至胜诉。

  法律的判决自有其法理支持,不过作为事件,的确有可以讨论的空间。也许儿童天性的确具有所谓的高模仿性,暴力等行为也不妨是他们观察学习的结果,或者说儿童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理解为由此而来——但专家所谓的行为脚本,大约并不止于影像作品,影像作品中也还存在着并非暴力的乃至正能量的行为,但照此模仿的儿童却只好说鲜见,至多是对红领巾四道杠之类励志文化的追随。

  儿童属于未成年,心智尚未成熟,思维也许会有跳跃性的本能,其中未必没有某些发自人的本性却未必符合社会秩序或曰正能量的东西,譬如自私,懒惰,贪婪,唯我……儿童并不会因为年龄而与负面行为绝缘,未必没有阴暗的心理。儿童可能的确天真,但天真透露出的或许才是不假遮掩的本性,天真并非必定纯真或曰“白心”。如果儿童都是无邪的,那一切正能量的倡导示范,就应该成为他们观察学习的首选行为脚本。但上述事件的发生足以说明事实并非如此。身边的观察也令人不得不承认:儿童的观察学习是有选择的,平底锅和雷锋,都是他们可以学习模仿的行动脚本,但前者似乎拥有远比后者强大的吸引力。所以老话才说:学好三年,学坏一天。

  鉴于尚不具备担负责任的能力,社会和家庭不能将少儿不宜的尺度把握推卸给儿童自身,而所能对待他们的,也应该是指导而非声讨。即便他们的观察模仿有所选择,也应该尽量帮助他们将其选择调到符合社会规范的维度之内,所谓监护人的责任正是如此。过去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是孝道的偏执放大。其实任何社会角色都做不到没有“不是”,父母也不例外,生了孩子不等于就成了圣人,杀人狂魔也是有儿女的。正如前贤所云:有人的父母,有孩子的父母,而后者又尤其占据大多数。仔细想来,许多令人痛心的儿童受害事件发生,其中都难免有监护人放任失职的责任,但这种责任又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回避忽略,而他们生活状态的不够如意也往往成为开脱责任的堂皇理由。

  传统文化看重血脉延续的习惯,使得面向孩子的行业市场尤其利好,譬如,境外奶粉被国人扫货席卷,从幼儿园起始的教育可以成为产业,都是毋庸置疑的证明。动画作为一种片型,其实原本并非只限定于儿童,法国人制作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说的便是一名游客在乡下小酒馆里的胡闹故事。但地域文化的发育环境,使得它的受众当仁不让地限定于儿童。所以本土史上经典的动画作品,几乎都立足于讨小朋友欢心。平心而论,即便不论《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和《天书奇谭》,不远之前的《葫芦兄弟》,也是颇有可观的。日本的《铁臂阿童木》曾经风靡中国,据说其制作者正是看了万氏兄弟制作的《铁扇公主》之后立志入行的。

  奇怪的是许久以来,本土的动画作品,完全不屑于之前足以自豪的传统,而偏偏执迷于对舶来作品邯郸学步一般的模仿,甚至造型腔调也亦步亦趋。这种自堕名节的制作方式,导致国产作品低质泛滥,而惹上官司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甚至被视为国产动画的翘楚之作,相关产品不但赢得市场,而且斩获官方颁发的动画片最高奖项。当然,不能因为惹上官司便否定一部作品的价值,反之,赢得市场收获奖项,也不等于作品就一定具有正能量。譬如官司涉及的暴力情节云云,该作的处置的确远不及《猫和老鼠》富于技巧,起码没有在虚构与现实之间建立起足够的针对儿童心理的间离效果。美国人归纳了动画的五种高风险暴力表现:施暴者被描绘得很有魅力,暴力显得很公平,暴力不受惩处,受害者若无其事,暴力现实而不遥远。不小心滑入其中,惹上官司便不是意外。

  有一点需要强调:文艺作品对受众而言,也许并没有那么巨大的影响力。过去说一本书改变人的命运,其实那更多是劝导读书的夸张修辞,未必当得真。能够改变命运的,除了环境机遇,自身的能动才拥有怎么估量也不为过的重大作用——但那往往不干某部文艺作品什么事。而如果缺乏主观能动的催发,其实什么作品也不能打动任何人,更遑论改变命运。文艺大约也未必适合担负如此重大的责任,最深刻的也不过是契诃夫说的提出问题而非解决问题。所以,关键的还是在于作为受众的接受者自身,而不是绝非生活必需的文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