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不平衡”的艺术生产与不客观的评价(闻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26日09:24 来源:中国作家网 闻 言

 

 

 

  马克思有过一个经典论述,即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性。简单而言,就是物质生产水平与艺术生产水平之间并不完全同步和成正比增长。当今世界,即使在某一艺术门类的“生产”内部,似乎也有一个“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分野问题。认识这一问题的存在,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文学创作与艺术制造内部的许多复杂因素,更加理性、全面和客观地去分析和看待一些“艺术问题”。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作协全委会上,来自电影界的张宏森向与会者介绍了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态势。笔者听来,明显具有“物质”和“艺术”两个层面分开述说的必要。以最近10年为例,中国电影在“物质条件”的改变上发生了巨变。2003年全国拥有银幕1400块,到2013年发展到18000块,2013年一年内,中国每天新增银幕达13块之多,2014年前两个月每天新增银幕数甚至达到15块。10年间,中国电影产出也翻了20倍之多。600多部的电影年产量,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毫无疑问,中国电影最近10年的“物质生产”水平,票房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中国经济的平均发展水平。

  然而,电影虽是一种“工业生产”,更具有很强的艺术创作属性。电影受众的分野可能是所有艺术领域里最直接、最鲜明的。“娱乐片”、“贺岁片”、“大片”、“文艺片”,各有自己的观众群体,差异大于重叠,审美上的差别就更大了。综合起来看,中国电影在迅速发展的进程中,还遇到许多沉重的压力和挑战。全媒体时代的生产与传播新格局,科技先导下的电影生产新形势,美国电影的更大量涌入,中国电影的上升压力可谓巨大。也正是在这样的综合情形下,作为艺术的电影或者说电影艺术,才浮出水面,成为中国电影革命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数量上去了,质量又如何?作品多了,精品何在?作为一国之电影,对国家形象塑造,对民族文化输出,说到底,对世界电影的贡献究竟在哪里,这正是电影实现革命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我们对一门艺术的理解是与我们了解它多少有关的。看到中国电影的这种“不平衡”性,让我们既理解“市场”不能放弃的重要性,更感受到整个文学艺术界应当为中国电影的新突破贡献力量的责任感。比如,电影迫切需要通过文学得到主题深度、诗意空间和想象空间。只是站在文学家的立场对中国电影一味地调侃和批判,或站在市场的角度、以票房为依据一味地吹捧浮夸,都是不可取的。其实,文学界也是如此。年出版3000部以上的长篇小说数量,海量存在的网络文学,足以证明中国文学的繁盛。但人们对精品的追问和要求,对代表国家民族和时代的作家作品的呼唤,一刻都没有停止。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整体上准确把握,理性地分析判断,实践中执著前行。剖析内部肌理的差别,对不同层面、不同侧面的“不平衡”现象,都不要采取盲人摸象的态度武断地去做结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是相互作用、可以交相辉映的。这是一种批评的态度,也是一种艺术的态度。只有责任是共同的,才能进行既热烈交锋、又趋于共识的对话。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