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张懿红:方与圆之惑(萧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18日11:02 来源:甘肃日报 萧晴

 

  我和张懿红算是至交了。我们的初识是在刘家峡。走在刘家峡河堤旁的村路上,我们四五个人边聊边走,看到小溪渠下有芦苇,几个人惊叹了半天。芦苇上面长有一种果实,像一支蜡烛的样子,但又浑身是绒绒的细毛,我小时候家里用这个止血。如果哪儿破了,揪一点细毛揉一揉让它变成一团,然后按在流血处,血就止住了。没有想到的是听着我们的议论,张懿红顺着小溪渠下去竟然摘了几枝回来。她穿一双旅游鞋,从溪渠边下去上来身手都很敏捷,让我们几个自诩已步入中老年的大吃一惊。她是我们系新来的博士,没想到这博士一点也不文气,那溪渠还是有几米的高度的。当时觉得她真可爱,后来接触得多了发现她真的很可爱。

  爱美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她的衣服常常是黑色、大红色、墨绿色,很醒目也很大气。她喜欢把她的头发样式变来变去,看到她尝试各种发式时得心应手的样子,我开玩笑说她可以给学生开一门课,叫“发式八法”。

  除了爱美,张懿红给我的另一印象是,她不会弯弯绕,有什么想法一下子就蹦出来了,好像不太会在脑子里多转悠几下再说。当然这可能是自信,也可能是缺心眼。看到她因此得罪了人,我也有些希望她圆润一些,但如果她圆润得失去了自己,那还不如她就做她自己好了。我也听到过别人对张懿红有看法,称她太骄傲。我解释说不是,她只是不太会和不熟识的人打交道罢了。

  张懿红的外语好也是熟人中的共识。一天,系上来了一名外教,几位老师跟他交流不清楚,正为难时,张懿红来了,毫不推辞地上前,三下五除二,难题解决了。文学研究之余,张懿红还翻译一些同人小说,这是她的又一块园地。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张懿红兴奋地给我发来短信:“好消息分享,莫言得奖了,这说明我之前的看法没错。”她一直赞赏莫言和王小波反乌托邦的精神和勇气,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的肯定,也是对她一贯立场和看法的肯定。2004年第4期《中国比较文学》发表了她的《王小波小说艺术的渊源与创化》,对王小波自由主义思想家的地位予以充分肯定。2010年第二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发表了她的《民间立场与自由精神——论莫言对中国乡土小说的贡献》。文章认为,莫言在二十余年不断创新的变化轨迹中始终如一的因素是民间立场和自由精神,断言其小说基于乡土又超越乡土,具有人类学的超越性、包容性、宏观性,体现了乡土叙事的历史——文化大视野。她又把莫言和王小波并论,认为他们创作的自由精神都元气充沛地体现在独创性、想象力和反叛精神三个层面。如果对照莫言的诺奖评语,“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这个结论就很有意思,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我老听到张懿红在自责,说她又看了多长时间的电视,不想看书。表面看她好像真的无所事事,但看看她一篇篇文章、一本本书、一个个课题做出来,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我猜测她是一看电视就有一种浪费了时间的焦虑,所以夸大其词地自责。她的性格其实属于一种不满现状型,给自己定的目标高,时时在激励自己。如果翻检张懿红的学术成果,你会惊叹,短短十来年,她在权威、核心、省级等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2009年出版专著《缅想与徜徉:跨世纪乡土小说研究》,2010年主编《新时期甘肃文学作品选》,先后主持与参与多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教育厅项目,在乡土文学、西部文学、敦煌题材、科幻文学等方面都多有建树。2013年甘肃省第七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授予她应该是实至名归。

  文学评论见不得温吞水,要保持一种旺盛的批评力量,保持自己的个性就非常必要。“隔”在生活中可能有点不够圆滑,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但在批评中却放射出一种生命力。敏锐地感知文学脉络的关键点,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得失,然后毫不留情地指出来,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勇气。外圆内方是一种境界,我们大多数人都未必能把握得很到位,也没有必要去刻意追求。做本真的自己,不看别人的脸色,不计较别人的算计,这应该是人格养成的大境界,也是她文学批评的根基。

  张懿红:1968年生于甘肃兰州。文学博士,兰州城市学院教授,中国作协会员。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和现当代文学研究,发表论文、评论70余篇,出版专著《缅想与徜徉:跨世纪乡土小说研究》,参编《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陇原花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甘肃文学艺术》《新时期甘肃文学作品选》等。主持、参与多项科研项目,曾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甘肃黄河文学奖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