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李学辉:农耕时代的守望者(叶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13日14:15 来源:甘肃日报 叶 舟

  清明过后,万物葳蕤。

  那天下午,我带着著名作家阿来、李敬泽、施战军等人坐在金城关下喝茶,打算连夜奔往武威,参加一次文学活动。正值五月,兰州的天空像一块明亮的瓦,充满怀想。傍晚时,著名作家刘醒龙先生从武汉驱车而来,慷慨地打开了后备箱,取出来一大堆鲜艳欲滴的红樱桃,让大家品尝。

  没人动!那时,大家都惦记着烤炉上的全羊,不许自己分心。醒龙先生自有魔法,淡然地说,这樱桃是白鹿原上的,路过西安时,陈忠实老师和他亲手从树上摘下来的。眨眼间,一盆樱桃不翼而飞了,谁叫它是白鹿原上的呢?!

  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那天夜里,当车队西渡黄河,跃下乌鞘岭,进入广袤的河西走廊时,能嗅见车窗外泥土成熟的气息,能听见庄稼拔节的声音。车中另有一人,名叫李学辉。

  是的,每次到了这个季节,眼望着冰河怒醒,大雁回还,春天从酷寒和罡风中萌芽,我都会暗自猜度,知道这是一个“紧皮手”驾临的时刻,是土地翻身、重新沐浴梳妆的神圣时刻,也是小说家李学辉的文字再次破土的时刻。因了他的长篇小说《末代紧皮手》,春天还残存着别样的古典气息,农耕时代的文明还保留着它最后的一缕余韵。

  恰是在这个背景下,小说家李学辉成了一个守望者和唱挽歌者。

  作为读者,我是幸福的,能陶醉在他那样汗漫与真挚的书写中,深谙其味。作为朋友,我深知这一切的艰难与不易,也熟知《末代紧皮手》一路走来的坎坷和艰辛。小说家李学辉,生于武威,长于武威,早些年以“补丁”为笔名,发表过不少的短篇小说,并有《1973年的三升谷子》《绝看》等小说集面世。但在喧嚣而浮躁的文坛中,他一直偏安一隅,谨守着他的文学疆域,耐心翻耕着他的那一片凉州城外的巴子营,冷眼向洋,属于那种寂然而舞的写作者。与此同时,身兼武威市文联副主席和作家协会主席的李学辉,几乎将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扑在了基层文学创作的普及工作中,并在他担任主编的《西凉文学》杂志名下,举办各种学习班、研讨班、笔会或文学大赛,勤勉不辍,一心回报乡梓。

  那一年,我恰好羁留武威,正埋头于一本书的创作中。秋夜里,我时常翻看李学辉的一些短篇小说和文化札记,认出了他文字中的孤绝与韧劲,也渐渐清楚了他的方向。我忽然明白,他以前的全部写作,他对河西走廊历史、地理、民俗和心态的爬梳,他对凉州文化的热爱与廓清,他匹马走过的脚印,其实都在为一本未来的书做准备。那一段,李学辉尚在创作的阵痛中熬煎,试着去找见一根灯绳,把灯点亮。

  果然,他坦诚地说,他正在创作一个“大家伙”,一部以“紧皮手”为形象的长篇小说。凉州城里,遍地神迹。在武威时,我们互相交流过,切磋过,兴奋过,也沮丧过。他更多地从文化的源头和少时的记忆里出发,而我则对“紧皮手”一无所知,只能从小说的技术手段上参谋一二。我回到兰州后不久,《末代紧皮手》的初稿便踏马而来。

  我可能是最早读到这本书的人。或者说,“紧皮手”找见的第一个读者可能就是我。

  坦率地说,李学辉不是那种天马行空的写作者,也缺乏那种天纵奇才的想象力,但他的细密,他的沉浸,他的义无反顾和执拗,恰恰对应了末代的土地上农耕文明的最后肖像,也成就了一个“紧皮手”慌乱与生不逢时的最后背影。拜读完书稿,我便第一时间推荐给了刘醒龙先生。于是,《芳草》杂志在头条位置予以隆重刊发,同时,作家出版社也推出了小说单行本。著名评论家雷达、施战军等人纷纷撰文,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影响日深。

  在一篇推介文章中,我曾经这样写道:“《末代紧皮手》以惊世骇俗的描写亮相于今天,并不是一个偶然。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渐走向深入的时刻,它用22万字的篇幅,做了一场隆重的道白和惜别。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愁,是对土地和传统文化的一次知性尊重,是对近现代甚至当代知识分子文化记忆的一次唤醒,也是对大地(土地、乡村)的一次顽固的想象和书写。”

  紧皮手,乃是凉州地方民俗中,类似于土地爷替身的角色,半神,半人,替苍天行道,为庶民发愿。小说将这一奇崛、隐忍、苍凉的人物,置放于凉州一个叫巴子营的村庄,演绎出了一段段鲜为人知、吊诡莫测的大地哀歌。它是乡土的、民间的,带着仓皇的手势和口音;它是销魂的、黯淡的,揣着对既往文明的念想和牵记;它是旷野的、流转的,却携带了戏剧性和广漠的猎猎风尘;它又是浪漫的、传奇的,令人蓦然回首,追念已逝的家园和清贫的日子,发人深思,如土地一样深沉,像土地一样疲倦。“紧皮”一词,由此成为一个巨大的隐喻。它不再是知识分子单恋式的梳理,亦非田野之谜,实则是对“离土”生活的自审,是作者一己之力的棒喝。

  因为《末代紧皮手》,中国文坛记住了一个叫李学辉的小说家。

  也是在那次的武威之行中,大家围坐在武威城外李学辉的一座农家小院里,墨酒高会,不亦乐乎,仿佛一阕现代版的《凉州词》。这座小院也是武威市文学创作的基地之一,舒婷来过,雷达来过,现在阿来、刘醒龙等人也来了。附近的果园里花木扶疏,硕果盈枝,正在马不停蹄地往秋天开拔。

  谁能说,这里长不出与白鹿原上的樱桃一般鲜艳的果实呢?!

  李学辉:笔名补丁,甘肃武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一届高研班学员,甘肃小说八骏之一。现供职于武威市文联。

  出版短篇小说集《1973年的三升谷子》《绝看》等,有70余篇小说发表于《中国作家》《北京文学》《飞天》《钟山》《芳草》等刊物,有作品被《小说月报》选载和参加全国名家小说联展,有10余篇入选各种选本,并获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梁斌文学奖、《飞天》十年文学奖等奖项。长篇小说《末代紧皮手》入围2010年《当代》最佳长篇小说,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被陕西师大文学院译为英文本,被评论家、编辑家推荐为2011年年度图书,并获“黄河文学”奖一等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