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我们需要怎样的“家风”?(周天晗 刘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12日16:33 来源:深圳商报 周天晗 刘勇
王建明/画王建明/画

  编者按: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采访多位知名人士、企业家、作家和普通民众,引发公众对“家风”的关注与热议。“家风”的内涵是什么?现代家庭如何培养和传承优良的家风?

  学习“老子旧家风”

  □ 周天晗

  万事几时足,日月自西东。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更著一杯酒,梦觉大槐宫。

  记当年,吓腐鼠,叹冥鸿。衣冠神武门外,惊倒几儿童。休说须弥芥子,看取鵾鹏斥鷃,小大若为同。君欲论齐物,须访一枝翁。

  辛弃疾的词脍炙人口,这首《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其实并不为我们常见。虽不常见,却也独特。这首词中提到了辛弃疾的世界观人生观,也提到了他的“家风”,然而这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不同,这家风说的就是人一生的生活和追求。

  然而辛弃疾的“旧家风”并非是“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的。济南辛氏虽非仕宦大族,却也是书香门第,官宦人家。辛弃疾在其《美芹十论》的《奏进札子》中说:“臣之家世,受廛济南,代膺阃寄,荷国厚恩。”据《济南辛氏宗图》记载,辛维叶生于北宋真宗景德间,是隋朝司隶大夫辛公义之子辛亮的十八世孙,自甘肃狄道始迁济南,官任大理评事,是为济南辛氏始祖。五传而至辛弃疾。二世辛师占,官儒林郎。三世辛寂,为滨州司理参军,生子辛赞,是为辛弃疾祖父。辛赞生子辛文郁,是辛弃疾的父亲,据史家推测为早年去世。真正影响辛弃疾一生的人是他的祖父辛赞,上词中的“老子”,很可能指的就是辛赞。

  辛家世代为官,然而在辛赞时却遭受了山河破碎,北方早已沦为金人之手。辛赞拒绝出任进金国官职,却在绍兴十一年签订和议后,见南宋已经承认金对中原的统治,不得已出任为官。辛赞身在曹营心在汉,时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希望其勿忘靖康之耻,拿起武器反抗金国残酷统治,解救铁蹄蹂躏下的北方民众。因而辛弃疾并没有埋首四书五经,而是文武兼修。辛家世代读书人,有此门风,可见一斑。

  近来央视在《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关注与热议。调查所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然而笔者却十分欣慰地看到了现在的正能量,以及传统文化在民间极强的生命力。

  无论是姚明在受访时所言的诚实,黄梅邨提到的穿着传统服饰,莫言所说的“重视学习、文化,与人为善”等,都是儒家精神在民间的流传,也是我们这个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精神内核。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反过来,天下则是由一个又一个小的家庭所构成的。在现在独生子女众多,西方式单元家庭模式下的中国,这种情况就更为普遍。大的家族被打散,出现了无数个小家庭。而组建小家庭的又大多为结婚的小夫妻,这种类似于古时“分家”的家庭构建,其实对于家风门风的传承是有极大的破坏作用的。而央视此时推出“家风”这一系列节目,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人重拾过去的传统、重拾道德礼仪有着极好的作用。

  同样是大变革时代,宋代同样面临着当时的道德困境。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经济快速发展,然而礼义廉耻却逐步被世人抛弃,乃至外有强敌临门,内有奸臣当道。然而对于家风门风的建设,宋代的有识之士并未忘却。前文所说的辛弃疾是,大儒朱熹也是。朱子给我们今人留下了两本关于家风的巨著,一是《朱子家礼》,二是《紫阳朱子家训》(有别于《朱柏庐治家格言》)。这就是一代大儒所带给后人治家风的两大要务,一为守礼,二为养德。礼于外,而德于内。“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每个家庭组合起来变成了一个国家,而每个家风汇总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国风。因此家风清国咸宁,家风浊国混乱,此治乱之道也。

  希望每个人都能像辛弃疾那样,不忘其“老子旧家风”。而每一个在家里做“老子”(掌家人)的,则要树立正气,以校门风。

  家风之根在德行

  □ 刘勇

  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表达出中国人慎终追远的观念。古时中国人聚族而居,人口众多,重视家风世泽,能够团结人心,形成良好的家族风气。人们一方面强调继承,向前辈高贤大德学习,保持德行不坠;另一方面,努力做好自己,成为新一代的典范。风,取的是“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讽上”意义,即人们以高尚的德行影响教化别人,他人也以此严格自律。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走基层采“家风”节目,名为“家风”实为“家教”,一众名人、百姓的回答,文不对题,满嘴跑火车。既不知上承祖德,又不知以身作则,以空洞的“勤俭、节约”为家风,赵本山的“不爱国的人我瞧不起”,更是哗众取宠。

  家风切不可泛泛而论,因为首先有“家”才有“风”,家风是融在血脉中的骄傲,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除去家族、姓氏的荣誉来讨论家风,必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足以感动人心,教育后人。

  东汉杨宝在鹰嘴里救了一只黄雀,梦见黄衣童子回来报恩,以四枚白环相赠,说:“将使您的子孙如同玉环般高洁清白,做官至三公的高位。”杨宝不求声名,精心治学,享有令名。儿子、孙子位居三公,其中杨震品德操守十分坚贞,曾有人晚上送十斤黄金给他,并说:“此时深夜,无人知晓。”杨震断然拒绝,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送礼的人羞愧而退。杨氏后人为了纪念先辈的德行,撰有“四知传家永,三公世泽长”的对联教训子孙。

  北宋范仲淹在僧寺读书十年,家里寄来的书信,凡是写有“平安”二字的,都抛进山谷;学有所成,出仕做官,推行“庆历新政”,想富国强兵;写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君子情怀,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之心;出镇边塞,西夏人闻风而退,传言“范老夫子胸中有百万甲兵”;设置义庄义田,周济宗族中困难之人。儿子范纯仁在各地任上均有惠政,曾说:“我平生所学,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尽”。范氏后人为了纪念先辈的德行,撰有“生平惟存忠恕、胸怀广具甲兵”的对联教训子孙。

  西汉朝刘向受皇帝任命,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整理图书,编成当时国家藏书总目《别录》,是后世目录学之祖。儿子刘歆继承父亲的事业,总校群书,提倡古文经学,《周礼》、《左传》、《毛诗》等典籍等以发扬光大,传习不辍。唐朝刘晏天资聪颖,七岁时就被封为“正字”之官,主管校对典籍,改正文章。刘氏后人为了纪念先辈的德行,撰有“唐朝正字,汉室传经”的对联教训子孙。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受到尊敬,在于道德行为,不在官位爵禄。后人在讲述先人德行故事之时,心中必然充满着对祖上的敬佩之情,他们知道先辈的德行成就,是通过不断进取而获得的,不是侥幸而成,而自己要维护好祖先美好的名声,不能毁在自己的手中。加深对自己姓氏、家族的了解,加强对自己的文化修养,就是在传递“家风”。

  正因为推崇道德,“家风”有一种普适的力量,不独一家一姓,更可以大而化之。颜之推写下《颜民家训》,原本目的是教育颜氏子孙,然而后人从中汲取了许多教训,前人评论说:“余观《颜氏家训》……,其谊正,其意备,其为言也,近而不俚,切而不激。……足令顽秀并遵,贤愚共晓”,意即该书义理醇正,语言浅近不俚俗、切要不激烈,足以令大家知晓遵守。

  在世俗浇薄的今天,提倡家风,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从事者能正本清源,说明家风的来龙去脉,维护好自己的家风,借鉴别人他姓的家风,发掘好传统文化的精髓。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