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作为科幻小说的《地狱》(江晓原 刘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11日10:30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江晓原 ■刘 兵
       《地狱》[美]丹·布朗著路旦俊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地狱》[美]丹·布朗著路旦俊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江晓原 ■刘 兵

  □丹·布朗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我全都读过。我喜欢丹·布朗,主要是喜欢他“有思想”,而且是喜欢他“反思科学”时表现出的思想。我一贯认为,“反思科学”是科幻小说或电影的专利,因为任何作品一旦表现出对科学的反思,它就自动成为科幻作品———其实这迹近一个关于定义的概念游戏。丹·布朗迄今为止的六部小说,除了名头最大的《达·芬奇密码》不是科幻小说,其余五部在我看来都是不折不扣的、完全够格的科幻小说。

  ■我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节目中,以将近一个小时的直播时间来谈他的 《天使与魔鬼》。这次是出差时在机场书店偶然见到了他的新书《地狱》,于是买下并几乎是以最快的速度读完了。

  这次丹·布朗基本沿袭了他以往的写作风格,仍将符号学家丹·布朗兰登设为穿针引线的人物(不过比起《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等书,其利用符号学的功能似乎稍弱了些)。但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仍然选择了一个与科学的利用密切相关的背景,当然,用你的话来说,他“反思科学”的热情也依然如故,在表面上,似乎也依然像《天使与魔鬼》一样,形式上站在中立的立场来叙述,但在叙述中隐含地表达出来的深层倾向,却也还是颇有让人对科学及其应用加以深思的意味。

  从创意上讲,这本书没有更为新颖的突破,但一个附带的价值就是,让读者进一步思考人口、资源等问题,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利用科学技术,以及涉及的伦理问题。就此而言,倒是让我不由得联想起我们刚刚谈过的那本不是小说的《反对完美》。

  □我的感觉是,反思科学在发达社会的思想界、文学艺术界都是司空见惯的,许多有科幻内容的作品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思科学———就像我们这里许多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赞美科学一样。所以桑德尔“反对完美”和丹·布朗反思科学,同样是很自然的事情。

  《地狱》的故事框架其实是“纯科幻”的:一个生物遗传学方面的狂热天才佐布里斯特,认为现今人类世界许许多多问题的总根源是人口过剩,遂高调招募信徒,要用生物学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人们推测他的“生物学手段”很可能意味着大规模人口死亡,他当然被视为潜在的恐怖分子,受到联合国有关部门的严密监控。不料佐布里斯特棋高一着,最终还是成功实施了他的计划。

  正如你所敏锐地感觉到的,这部小说虽然仍以兰登教授为主角,但对符号学的利用是变弱了———甚至可以说,符号学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必要的,只是因为佐布里斯特有着极度病态的美学追求,他竭力要在实施计划时做得极富仪式感、神圣感,才使得兰登教授有了用武之地。而在我看来,本书最大的价值,是以科幻故事的形式,向公众介绍了一种解决地球人口过剩问题的新思路。

  ■有一个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情节,是符号学家兰登被“科普”的场景。在小说中,当最初设置的一些悬念逐渐被揭秘,在科学家告诉他了有关进化、基因、基因增强等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时,兰登马上的反应却是与之相关的伦理思考:“这意味着合法的基因增强会立刻创造出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的世界……想想看,如果那百分之一也是货真价实的超级物种———更聪明、更强壮、更健康,那将是一种必然会滋生出奴隶社会或者种族清洗的局面。”更有意味的是,科学专家的反应则是:“教授,你已经快速理解了我所认为的基因工程最严重的陷阱。”与我们当下主流的、最常见的“科普”活动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在内容、目标和价值取向上的重大差别。尽管这是在一本小说中的虚构,但与涉及科学伦理的普及读物《反对完美》中的观点甚至说法,竟然是那么的相合!这也为反思我们现在的科普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我非常同意你后面的这番分析。国内“科普”严重缺乏对于科学的反思,仍然习惯于仰视科学,将无条件地赞美科学视为自己的天然义务———尽管其实并没有任何人给科普工作者指定过这样的义务。

  最后,我很想听听你如何看待丹·布朗在《地狱》中所给出的解决地球人口过剩的科学方法———是佐布里斯特以非法手段实施的:佐布里斯特非法地“改造了人类这个物种”,使该物种的总体繁殖能力下降了三分之一(他弄出来的病毒会随机地使三分之一的宿主丧失生育能力)。我觉得这也是《地狱》故事中最具思想性和启发意义的地方。

  ■这倒是一个很难简单说清楚的伦理学问题了。丹·布朗在书中,只是把这样一个伦理悖论交给读者去思考,而没有给出明确答案,甚至在结尾,竟然以这样一个计划得以成功来结束故事,当然这也给续集———如果他还想写续集的话,留下了开放的空间。

  书中,作者将对立的两拨人都没写成非黑既白的形象,只是为了全人类的终极目标而采用或不采用某种科学技术手段,不同的人对这样一个计划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其实只是基于伦理出发点的不同而已。一派是以整个人类的延续为第一原则,为此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权利,哪怕这一部分大到占人类的三分之一。另一派人,则更多地是基于更常见的伦理出发点,将当下已经存在的人类每个个体的选择自由和知情权作为第一原则。如果一定要我选择,我会选择后者!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如果按前一种立场,就会有人据此为更宏大更冠冕堂皇的理由而不惜牺牲部分人的利益。

  最后谈一个小八卦。当我看到此书约一半多篇幅时,根据前面种种扑朔迷离的铺垫,居然已大胆地猜到了最后情节发生的场所,因为那个在伊斯坦布尔的地下水中宫殿真是有现实原形的,去年我访问土耳其时曾参观过,而且印象颇深!这也许是在隐喻式地提醒:对“地狱”的认识,与我们已往的知识和经验是相关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