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高平:在大雪纷飞中前行(常文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02日14:57 来源:甘肃日报 常文昌

  高平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写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曲艺、纪实文学、文学评论等,几乎各种文学体裁都尝试过,是一个“多面手”作家。小说,写过短篇、中篇、长篇。其长篇小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融文学性、纪实性、学术性于一炉。出版10年来已经发行了四种版本(包括台湾出版的繁体字版),成为常销书。被《亚洲周刊》评为2010年世界华人十大小说。被《作家文摘报》评为“2010年最具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散文,叙事的、抒情的、论说的、随笔杂感都写过,从容自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风格。戏剧方面,以西藏生活为题材的歌剧《二次婚礼》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与人合作编写的歌剧《向阳川》,在北京的演出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其诗歌评论,针砭诗坛现状,入木三分,具有轻松活泼的文风和独特的诗评话语。

  在各种文学体裁创作中,高平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还是诗歌。《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到为数不多的几位当代中国诗人中就有高平,《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新诗史》《中国新文学大系·诗卷·序言》《中华文学通史》等文学史著作都篇幅不等地论及高平。诗人不仅在国内拥有他的读者群,其作品还被译成英文、俄文、匈牙利文、罗马尼亚文、马其顿文等。同时,还被译成藏文。

  要认识高平,必须把他放在中国当代诗歌的坐标中,为其定位,看看他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什么。高平的创作大体经历了欢歌时期——蛰伏期——归来时期三个阶段。就其创作变化而言,其实可以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创作时期,而这两个时期正好反映了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重大变化。

  大致说,高平的诗歌经历了从单纯的激情的歌唱到内敛、凝定,充满哲理的抒情。两个时期的转变,在高平的诗论和创作中有迹可寻。他在致邵燕祥的信中提出了加强诗的哲理性问题。上世纪50年代初期,高平崭露头角,出现在西南边疆诗人群中,他为诗坛奉献了《珠穆朗玛》《拉萨的黎明》和《大雪纷飞》三部诗集。特别是诗人以他的满腔热情塑造了央瑾的美好形象,使《大雪纷飞》享誉诗坛,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作品,从而也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后期,诗人经过一段曲折的历史,他的诗突破了单纯的激情歌唱,贯穿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入思考,就连他的《山水情》,在歌颂大自然美的同时,也注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相当一部分抒情哲理化的诗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美与刺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美是歌颂,刺是批判。高平说过他是唱颂歌长大的,综观他的作品,有美也有刺。前期以《大雪纷飞》为例,在歌颂藏族姑娘美好心灵的同时,彻底否定了农奴制。后期,批判性的更多,如《悲剧》中说:“有的人写了一辈子诗,/只少了那像诗的一句。”这是对诗坛鱼龙混杂现象的针砭。这首诗的结尾更精警:“有的人赶了一辈子路,/只差一步没有到站。”概括了人生的多少悲剧。难怪这首诗被人们引用过几十次。《哭公刘》说“中国诗坛的太监太多”,在诗坛引起反响。可见,高平的诗绝不是只唱颂歌。对于歌颂,更不能笼而统之予以否定,要看诗人歌颂了什么。诗人以对母亲般的深情,歌颂西藏,歌颂祖国;以真挚的情感歌颂爱情、歌颂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真善美的挖掘与赞颂,都是积极的、乐观的,鼓舞人向上的。这些都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由此可见,高平的诗歌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代表了整整一代诗人创作的轨迹。

  高平的诗又是最具个性化特点的,他独自“拥有一个天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清新,就是有独到的发现,新颖而不落俗套;隽永,就是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诗人总是能捕捉诗意,发现常人发现不了的东西。高平能发现姑娘的眼睛,“是黑色的太阳/我从未见过这种日出/怎能不惊异恐慌”。能从大西北的荒凉发现美,能在一般诗人赞扬大西北雄性美的同时,指出其雌性的另一面。古今中外,秋天是悲剧的原型,诗人对秋却情有独钟,他说:“春夏的言词过于花哨,/秋天的语句能挂住果实。”赞扬秋的成熟。发现秋风与秋叶在“签订另一个春的许诺”。诗人一千次地选择了中国,发现我们的祖国早上3点钟就从珍宝岛醒了,晚上11点钟在伊犁日头才落。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捕捉到了与众不同的诗意,构建了自己的艺术天空。

  高平的山水诗不少,除了《山水情》外,《高平自选集》(西部风景)、《情寄八荒》中也有不少山水诗。其中不少作品在呈现大自然美的同时,又是主观化、个性化了的。天池在他的笔下“打破了水往低处流的常规/打破常规就是美”。同时天池“选择了甘于寂寞的方位”,这是高平眼中的天池。诗人赋予华山以西北汉子的性格:“雨点砸下来/是他们打腰鼓/霹雳响起来/是他们吼秦腔”。华山有了陕西的文化色彩。可以说,一千个诗人笔下有一千个天池,一千个华山。高平笔下的山水带有高平个性化的色彩。高平的咏物诗也是个性化的,他是诗人,也是战士,他笔下的红柳“是为驱赶干旱而生的/是为抽打沙漠而长的”。瀑布“跌下去,不惜粉身碎骨,/才形成壮观的瀑布。”赋予瀑布不畏牺牲的战士性格,歌颂了壮美的人生。高平以自己的意象群,构建了自己的艺术世界。

  古往今来,好的爱情诗不计其数。怎样跳出前人的窠臼,是一个难题。高平写了一首《也许》,开头以警句凌空出世:“不爱的人/像院中的枯井/相爱的人/像断线的风筝”。以下沿着相爱的人像断线的风筝展开,写的都是猜想,从而留下了许多未定点。以八个“也许”作假定性判断,但哪一种判断都是不确定的。如“也许你那旭日的光华/突然射在我的面前/也许待我们根叶干枯了/天外才吹来春风……”写爱情的凄苦,隐隐约约,似幻似真,妙不可言。

  高平:生于北平,原籍济南。17岁参军,曾参加解放四川和西藏的战斗。一直在部队和地方文艺单位担任专业创作及组织领导工作。国家一级作家。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戏剧、小说、纪实文学等20余种。其作品在国内外获奖30余次,已被译为多种文字。随同或带领中国作家代表团应邀访问过匈牙利、马其顿等国。2000年离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名誉理事,敦煌文化学会名誉会长。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文艺终身成就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