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素心依旧——我写《榜样的力量》(侯增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09日11:11 来源:吉林日报 侯增文

  一本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新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是自己花费了四年时光出版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把书送给身边的朋友,算作汇报——我做了一件最想做的事情。

  翻看自己的书,曾有过的迷茫甚至痛苦,许多人的热心支持,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写书是个人的劳动,背后却是一种社会行为。离开了社会的认可、好心人的帮助,就不可能有眼前的这本书。尽管现在人人都可出书,但出自己用心写作的、与自己从事的工作相关的研究类著作,内心感到欣慰和无悔。

  回过头看,这本书的写作纯属“无知者无畏”的冒冒失失,是自寻苦头的一次艰难跋涉。

  四年前的春天,接到了来自北京的电话。电话里说,您有自己研究的选题吗?我立马回答,有哇!怎么没有!在新闻战线摸爬滚打三十多年了,现在仍似懂非懂,满脑子都是问题。就说眼下吧,新闻如何让读者读起来不烦,能不能讲究一点“新闻专业要素”?好吧,就这么定了。说实在的,对电话提出的征集选题,没太往心里去。

  再次接到北京的电话时,我对上次谈话的内容有些淡忘了。可听明白了,上次的选题没有获得认可。电话里,给了我一个思考的方向,征求我的意见。我不加思索,爽快地答应下来。再后来,选题的表格从北京邮寄过来。填好,寄回去。至此,还是没太往心里去。

  没过多久,课题获得批准,正式立项。到这时,心头一震:自己应该“答卷”了。

  这一年的夏季,组织部门决定,我的工作关系不动,脱离现在的岗位,到信访部门挂职锻炼一年。没有了日常工作的缠绕,除完成信访局“规定动作”外,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了,这真是天赐良机。

  着手课题研究时,自己傻眼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题目呢?是热点,也是难点,更是眼下的重点。在接受课题后,自己才真的意识到,自己是怎样的无知。骑虎难下,一种难以名状的焦虑涌上心头,挥之不去。

  钱钟书说过,所谓的学术研究,不过是“荒江野老屋二三素心者慢慢商讨之事”。我理解,学术,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道理讲清楚;研究,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为解决问题寻找路径。真正的学术研究与功名无关。凡事需把心放正,心正则行端。心有杂念,难有高质量的成果。我这样定位,把课题研究作为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不辜负信任,不图虚名,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报答社会。

  商讨离不开交流。而我只能与相关研究成果对话,间接与相关研究学者对话,直接的方式就是阅读。看的东西越多,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越感

  到不足,看的就越多……如此反复,如同走进茂密的森林,找不到路径了。于是,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当一段时间,彻夜失眠成常态。脑海中出现了放弃的念头:放弃,还是做下去,这是个问题。

  人到了可进可退的边缘,心绪反而平和了许多。自己明白,焦虑的情绪来自操之过急。何不从研究方法入手,从基本概念入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恰当的方法,收获了明显的效果,眼前逐渐开朗,一个大致的框架渐渐成熟。

  在自家的阁楼上,记不得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是敲击键盘度过的。顺畅时,一天写出一两千字;不顺时,一天只写三五百字,隔一天再看,还得推倒重来……复杂的课题研究,变成了分析、立论和表达,再后来,变成了对毅力、耐力和体力的考验。

  这期间,“恶补”新闻理论和传播学知识,啃读自己不熟悉的价值哲学,尝试学会把握学术规则等。去大学图书馆查找图书,去书店购买新书,上网查找资料……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课题研究把自己变成了在规定时间内必须交卷的学生——“不待扬鞭自奋蹄”!

  一个长跑运动员,进入跑道后,就只有一个念头——跑完全程。原来计划五万字,却写出了二十三万字。文字并非越多越好,而实在难以用五万字篇幅表达清楚。一年零四个月,完成了初稿,距离规定的报送时间推迟了三四个月。

  厚厚的打印初稿摆在眼前,心里忐忑不安。学术研究是孤独者的旅行,沟通、交流是内心的渴望。但是,没人愿意听,没有人同你思考一样的问题。话题往往归结为:你写书想出名,还是想挣钱?都啥年月了,还捅咕那玩意儿?

  一位学者型领导答应帮我看看。他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了一辈子,我敬佩他的学识和人品。看过后,他留给我简单的一句话:“我看行,可以交稿。”果然,报送后一年左右时间,消息从北京传来,一次性通过专家鉴定!专家的鉴定意见我反复阅读,可以倒背如流,大有知音难觅之感。

  中华书局,是读书人仰慕的圣殿。能在这样的出版社出一本书,自己想都不敢想。现在,根据有关方面的安排,中华书局正式发给我约稿函。我将课题研究成果递交送审,书稿在出版社编辑与我之间往返数次,没有多久,进入最后的审定阶段——签订出书合同,出版社将它作为系列作品文库的一本出版,我内心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今年春节前后,一瓢凉水浇了下来。终审专家对书稿提出五条修改意见。出版社编辑打来电话,对修改意见逐条做了解释。对书稿修改,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而距出版付印大概还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我泄气了。编辑最后说的一句话给了我鼓励:“如果抓紧时间,还来得及。”

  修改书稿不难,只是时间太短。于是,放弃休息,重振旗鼓,进入状态……两个月后,补充了近四万字的内容。当修改完的书稿寄给出版社,得到编辑回复的短信:“侯先生,在短时间内增添了许多内容,辛苦了。”

  书稿出版了,不为鲜花,不为掌声。平平淡淡中,我还是我,素心依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