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孙犁“青春写作”(文彦群)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29日10:48 来源:河北日报 文彦群(陕西)

  著名作家孙犁先生的写作生涯,起始于学生时代。

  1929年,孙犁刚刚16岁,是保定育德中学的一名初中生,也是一位酷爱读书的文学青年。他曾在国文老师谢采江先生的推荐下,创作了关于一个盲人家庭不幸命运的短篇小说,刊发在校刊《育德月刊》上。这算是孙犁公开发表的处女作,由此,激发起了他将来想当作家的愿望。

  高中毕业后,因家贫无力供养,孙犁遂失学待业,于是,就有了像他所崇拜的作家鲁迅那样,靠写作卖文维持生活的雄心壮志。尽管在经过短短的“北漂一族”流浪生活之后,残酷的社会现实证明,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但这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经历,毕竟使他对社会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抗战时期,冀中平原上,慷慨悲歌,刀枪并起。孙犁则是带着一支笔,走进了抗日队列。没有朱砂,红土为贵。穷乡僻壤,没有知名的作家,孙犁就和他的文友们,在烽火中驰骋起来,以笔为枪,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七七事变”,国难当头。家乡又遭了水灾,原在安新县同口小学教书的孙犁,再也无心返校,在朋友的动员和介绍下,正式参加了抗日工作。他先是在家里编写了一本《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的小册子,接着,编印了一本中外革命诗人的诗集《海燕之歌》。与此同时,还在革命刊物《红星》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现实主义文学论》,实际上这还算不上真正的论文,只不过是他学习过程中的读书笔记而已。这显现出,孙犁的确是“冀中的人才”。

  自踏上抗日征途,孙犁也随之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之旅。正是初生牛犊,又遇到了体验生活、提高创作的好时机,当然应该逐步完善自己。多年以后,孙犁先生回忆往昔时,认为这一时期的写作,没有干涉,没有限制,也没有私心杂念,尽情纵意,得心应手,真正是一种使人身心愉悦的工作。

  1944年春天,孙犁随同华北联大的师生,从晋察冀根据地到达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次年5月,他的描写家乡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刊发在延安《解放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上。稍后,又有《芦花荡》等系列作品相继发表。这些以白洋淀水乡为背景的作品,文字清新明丽,艺术风格独特,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延安文艺界产生了很大的震动,赢来广泛的好评。毛泽东主席曾夸赞孙犁,是个“有风格的作家”。茅盾先生后来也曾评价说:“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著名小说《荷花淀》和《芦花荡》,属于孙犁先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后来,“荷花淀派”的产生,也以此作为基础。这也奠定了孙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名家地位。《白洋淀纪事》系列作品的写作,意味着这一时期的孙犁,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形成了个人风格的、可以进入文学史的优秀作家。时年,孙犁32岁,刚过而立之年,青春激情,恰逢一名优秀作家的大好年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