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化市场缺什么(陈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28日09:21 来源:人民日报 陈 原

  奢华铺张演出的偃旗息鼓、各种节庆的勤俭节约,让一向虚火很旺的市场急剧降温,舆论一片叫好,但一些曾经依靠公款支撑的文化单位和个人却在抱怨,好像市场原本发展顺利,现在却遭遇“滑铁卢”了,就像有些酒店和饭店那样,如今生意冷清了许多,有人不从根本上寻找原因,反而在怀念公款吃喝的“大好时光”。

  依赖公款消费维持的那些文化企业和个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市场经营者,市场中的非市场因素才使他们短期获益。而今,当这些都被明令禁止后,文化市场才真正进入了健康发展、正常运营的时期。不过,一个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市场,需要真实的市场主体作 支撑,需要大量的经营人才,需要有良好声誉和操作经验的中介公司。而这些,就目前的状况看,仍是市场中的弱项。

  所谓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他们必须具有独立性,尤其是产权的独立和经营权的独立,应该在商业运营中体现出独立的法人地位。我国文化市场主体至今尚不成熟,很多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还没有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的文化企业独立性偏弱,有的甚至根本不具备市场主体资格,一些文化单位连最基本的合同都可以不顾。这样的企业和单位如何支撑市场?

  今天的文化市场最缺的就是经营人才,尤其是擅长市场操作、懂得市场规律、了解国际市场行情的人才。经纪人才更是常年在市场低端徘徊,虽然拥有经纪人证书的人已经是个可观的数字,但出色的经纪人究竟又有几个?从前“穴头”出名的还真不少,不过,那是与偷税漏税、盘剥演员、不专业、无职业同步的。现在,在大量带有经纪项目的文化公司里,经纪人依然流动性很强,专业素养不足、职业精神欠缺,始终没有成为繁荣市场的主力。

  以大剧院为代表的演出场所现在遍地开花,然而,剧场经营管理人才还是舆论喊缺的群体。实际上,这些人才本应该与剧场的数量相等,起码这些人才的培育和发现应该与剧场的大规模建造同步进行。

  作为连接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诸环节的服务性企业,中介公司在文化市场并不少见,但仍嫌不足,拥有良好声誉和专业经验的中介公司更是少而又少。这与一些文化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至今仍对民营中介公司的作用存在认识偏差有关,他们老觉得这些中介就是一群奸商,总以为企业和消费者的钱都让他们生生赚走了,真不如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少一道环节多节省一笔开支。结果,企业的那些传统业务办公室既不懂市场,也不了解消费者心理,造成了市场的两头脱节,一边有好产品却没有销路,一边又在抱怨享受不到优秀的文化产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了解海外市场,拥有国际市场操作经验的中介公司最为稀缺,特别是中国演出,都说它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强,但有多少演出团体找到了优秀的国际演出中介公司?这样的公司在国内又有几家?没有像样的国际演出中介服务,竞争力又从何谈起?

  尊重市场规律、依法管理市场,至今仍是需要继续强调的问题,违反市场规律、行政干预市场的事情依然时有发生,不尊重客观规律、不遵守市场规则,发展市场又从何谈起!

  健全文化市场,繁荣文化市场,首先就要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发挥独立的作用,还要培育足以支撑市场的经营人才和中介公司,认识到他们的价值和意义,更要尊重市场规律。否则,文化市场就是跛足的,软弱的,经不起风浪的,而且,总也无法成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