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白烨:在“钢丝”上行走(朱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26日11:41 来源:国家电网报 朱竞

  文学评论家白烨,陕西人。气质儒雅,文气十足。

  白烨先生可以说是亲历了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发展的整个过程。回想自己走过的路,白烨说他是一直在“钢丝”上行走着,但从来没有掉下来过。大家在听过笑过后,纷纷开始数落白烨,说他太过于自信也过于得意。于是,大家掐着手指,挑几件让白烨摔得比较重的事件说起。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白烨就开始了他走“钢丝”的表演。在1981年大批白桦的《苦恋》时,白烨写出了《对于文艺批评中某些现象的看法》,文章发表在《文艺报》上,鄙斥了那些“对作品和作者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主张“不要急于为人师或者当法官”,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当时的某领导看错了名字,以为白桦又为自己的作品辩护,于是在会上严厉地说“不要再发表白桦为自己辩护的文章了!”当即有人说“报上发表文章的人是白烨,不是白桦”。那领导接着气愤地说:“白烨,也不行!”还严厉地批评白烨的思想。当时,这位只有二十几岁的热血青年就这样从“钢丝”上掉了下来。从此时起,白烨也开始多少明白了一点:文学的饭碗不是那么好端的。

  白烨是不甘寂寞的人,他培养了很多文学新人,有人说他是“文学的保姆”,民间也有说他为“文学的教主”,其实这些命名都不错。如果多一些像白烨这样对文学热心的教主,说不定那些走在文学十字路口的年轻人们,就会在文学这条路上做出成绩来。

  白烨说,每每有一些年轻人向他请教、指导时,就会立即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那种渴望前辈指点和肯定的心情,前辈们那些支持的话语,都会支撑一个有才气的年轻人继续地走下去。说这话时,评论家雷达先生也在场。白烨冲着雷达说:“当时我是多么希望雷达大师能肯定我!”雷达当然很得意地笑。

  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那场政治运动中,有人说白烨很冲动,有人说白烨很清醒。无论怎么说,他还是踩着“钢丝”走了过去,结果又是重重地从钢丝上掉下来。这次白烨付出的代价是极大的。但却赢得了有良知的人们更大的尊重和敬佩。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白烨学“圆滑”了,不再像毛头小伙子那样横冲直撞地走“钢丝”,而是放慢了脚步掌握了基本的平衡的技术,在“钢丝”上慢慢地行走,有风吹来时,他只是晃动几下,从此似乎没有重摔在地,他在“钢丝”上仍然摇晃着继续前行。

  然而,到了新世纪,因为加入了新的元素,文学之风没有顾及地从四方吹来。由白烨命名的“80后”一词盛行后,他“惹是生非”的事又多了起来。白烨的《“80后”现状与未来》一文发出后,惹怒韩寒,韩寒则以一篇《文坛是个屁》的文章点燃了这场争战的第一把火。在此文中,韩寒除了批评白烨“行文啰嗦,观点重复,很没有灵气和文采”“显露出险隘的圈子意识”外,还对“文坛”进行了调侃:“别凑一起搞些什么东西假装什么坛什么圈的,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于是引来了至今未停的“韩白之争”。而白烨因为无法面对网络对自己的“恶语”攻击,关闭了他在新浪网上的博客,竟然成为新浪第一个关闭博客的名人。

  白烨就是这样多次从“钢丝”上掉下却不喊痛的人。但他一直坚守在文学批评的这战线上。有人问白烨,文学界为什么会出现圈子化的现象?白烨这样回答:圈子化的原因,一方面是整体从事文学评论的人比较少,多是“50后”、“60后”的批评家,大家互相也都熟悉,至少互相知道。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平台本身的圈子化,因为大众媒体在文学领域的后退,现在书评比较多的媒体,很多是专业的行业媒体,而这些专业的媒体,大多也喜欢找圈子内的批评家。实际上大众媒体对于评论的刊载量更大,也更容易培养起新生代的批评家。”

  如今白烨已过了耳顺之年,但他还担任中国当代文学会会长职务,他比以前在职更加忙碌,他仍不顾“钢丝”的震荡和摇晃,又开始为“90后”“00后”的爱好文学的年轻人们寻找更宽的出路。

  我们每每聚会分别时,白烨总会说:“为了文学,我们保重身体!”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