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何不以“小”博“大”(杜学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25日09:16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杜学文

  《小时代》《小爸爸》……一些以“小”为标签的作品似乎火起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据专家介绍,目前的创作中有一种以“小人物”为中心的倾向。 这些“小人物”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对生活表现出严重的游移迷茫,情感和社会认同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的确,生活中存在这样的人群、这样的情感。作家艺术 家们对其进行表现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仅仅满足于表现这种自闭的生活和人物也是不行的。毕竟这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更不是我们生活的主流。准确地说, 我们不是处在一个“小”的时代,而是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大挑战、大进步的时代。

  其实,就中国的文学和艺术来看,对小人物的表现正是一种革命性进步。它使我们关注的对象不再是豪门贵族、才子佳人,使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引车卖浆 者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文学和艺术表现的对象终于变成了社会生活的主体。当年鲁迅的《一件小事》,写的就是车夫的事。他从车夫的行为中审视出自己皮袍下面的 “小”来,并感到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大品格。胡适也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对车夫等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这种努力,确实开时代之先声,让我们从小人物的人 生处境中感到了社会的进步。这种进步的主要表现是社会情感和价值尺度的改变。

  由此看来,问题不在于写了什么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事实上,哪里有那么多的大人物可写呢?问题的关键是作品表达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果 大家热衷于写那些封闭的、自足的、不关注人与社会关系的人,就会仅仅体现出“小”的一面。这“小”成为一种趋势,就可能使文学和艺术的精神委顿。而那些有 艺术生命力的作品,总是通过“小人物”来折射“大社会”,在“小”的背后体现出“大”。车夫等所谓的“下里巴人”当然是社会中的“小人物”。但是,作家在 作品中所流露的对这些“小人物”人格品质发自内心的敬仰与肯定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一种“大”。《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都是小人物。但 他们身体和精神的麻木、变异则透露出特定时代社会文化的不合理性,是对新生活的深切呼唤。可以说,这些小人物并不是孤立的形象,而是对社会的一种折射。这 些作品从“小人物”身上表现出了“大时代”。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这当然是很有气概的。我以为这句话也可以用到我们的创作中。所谓的支点,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些芸 芸众生,即那些被视为“小”的东西。而所谓的地球,就是我们的社会、时代,是我们应该追求和体现的“大”。用这个支点来撬动地球,就是说,我们应该通过对 小人物的描写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大变化,或者说表现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大问题。这样,我们的创作才能有大品格、大境界,所谓以“小”博“大”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