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艺批评也需要主流价值引领(谷海慧)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08日09:17 来源:中国作家网 谷海慧

  作为最敏感、最前沿,同时也最具挑战性的批评,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在作品创作、传播与接受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下价值多元的文化语境中,尤其在媒体批评、网络批评、主流批评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当代文艺批评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状态。多元自然是健康的批评生态的前提,但近些年来,很多批评家对主流批评热情不足,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接受者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所谓主流价值,就是稳定的常态社会中具有主导性的和普遍性的价值共识。它在文艺批评中是不可或缺的,文艺批评的合理性、有效性、公信力,都有赖于主流价值导向的引领。

  首先,积极、及时肯定富有正面价值的文艺作品,是当代文艺批评主流价值导向的视点,也是当下批评家的责任。

  近年来,在当代文艺批评的前沿地带,一些批评家们对文艺作品的正面价值显得热情不足,尤其不愿将心力、笔力集中于对“英雄”、“先进”、“典型”的阐释上。似乎正面艺术形象缺乏进一步讨论空间、正面价值的意义已经被穷尽。当一部以正面形象为核心、富于正面价值的文艺作品问世后,媒体批评多着力于作品“卖点”,在艺术家专访、幕后花絮、观众反响上做文章,游走于宣传与广告的交界地带;网络批评大张其主观化、“私语化”特征,以观者的个人感受、体验为重点,鲜见公共性价值讨论;主流批评往往似是而非,以貌似客观、公允的立场做文本分析,却多聚焦于叙事视角、结构方法、语言艺术,回避最具思想力量的价值判断。以上几种类型的批评,即便涉及了英雄话语、理想主义、牺牲奉献精神等,也往往蜻蜓点水,既不深入也不新鲜,显得缺乏信心和底气。

  批评家们为什么羞于为这些正面价值喝彩?为什么在高扬浩然正气时能力羸弱?这一方面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话语一度被推向极致,成为一种话语模式和一体化机制,束缚了批评家的创造力与自由度,出于对此种权力话语的反拨,当下一些批评家不愿再回到以往的批评逻辑。另一方面则因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相当一部分批评家更为关注反传统、意义虚无、零度写作、大众文学等具有新质的问题。

  无论出于矫正态度、解构思维,还是趣味取向,对正面价值讨论的回避,其实意味着正常批评生态的不正常。我们知道,任何文艺作品都无法脱离社会、时代而独立存在,对这些形象的社会价值、效果的关注,历来是文艺批评的一部分。如果说文艺创作间接地培育着人类的精神,文艺批评则直接作用于特定时代和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文艺作品中那些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的正面形象和他们所传递的正面价值,既是社会共同理想,又暗含了公共行为准则。如果批评家放弃了对这些形象与价值的言说和阐释,便既窄化了自己的批评视域,更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其次,为使当代文艺批评的主流价值更具合理性与说服力,批评家需要引导主流创作。

  前面的讨论说明,敦促批评家在批评活动中承担社会责任,作出价值评判与引导,是当代文艺批评主流价值的关键。从文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看,这种要求并不为过。然而,批评家可能会不平,因为他们有选择批评对象与提出批评角度的自由,尤其当他们并非刻意逃避肯定正面价值的责任,而是以专业标准衡量、深感某些富于正面价值的文艺作品艺术性不足时。这种情况是的确存在的现实尴尬,集中体现在那些承载中国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创作中。按说,主流作品创作在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正面价值时,理应处于主流地位、发挥主流功能,但当下存在的现状是:“主流”作品多活跃于政府评奖体系中,而淡出了大众观赏和批评家批评视野。这时,我们似乎就无法苛责批评家,而要去审视作品艺术质量、对文艺创作者提出希望和要求了。

  主流价值创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困境呢?主要是因为创作者与领导者过于功利,只突出其高扬正面价值的工具意义,而忽视其作为文艺作品的情感意义与审美规律,最终导致了作品内涵单一、回味寡淡。面对这种缺乏文学性与艺术性的作品,批评家既不能违背艺术良知去夸赞,又不好直言不讳去批评。于是,就出现了主流价值批评的集体失语。表面看,这一现象的发生归咎于主流作品自身不强大,往深里思考,批评家依然难辞其咎。因为发现优秀的主流价值作品与鼓励这种类型作品的艺术创新,皆为批评家责任所在。

  主流价值作品创作中,历来存在“歌颂先进”与“发现问题”两个传统。在文艺政策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主流批评多集中于对“歌颂先进”的肯定,对“发现问题”的作品不但鼓励不足,甚至打击有加。这种导向一方面是主流创作单调、乏味的成因之一,另一方面影响了主流价值批评的路向。时至今天,我们依然没有创建合适的主流价值艺术空间,更没有形成恰当的主流批评话语。为此,批评家依然要承担起责任,在构建主流价值导向批评话语的过程中,提出对主流价值创作的艺术要求,扩大“主流”的艺术包容度,鼓励那些具有“发现问题”的新视角、在艺术表现上努力弥合与大众审美裂缝的作品。事实上,这些作品目前并不鲜见,只是多躺在批评的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

  再次,在确立当代文艺批评主流价值导向的过程中,批评家还要培养健康的大众欣赏趣味。

  文艺批评是一条红绳,一头连着文艺创作,一头连着大众的欣赏。毋庸讳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物质化现实中,80年代所构筑的理想人格、理想世界已不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因此,创作者们开始视点下沉,以平面展示手段代替深度追问,文艺作品不再一定要完成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同时,在盈利需求下,艺术院团、影视公司等多将市场前景作为衡量作品高下的准则,文艺创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心态必然受到市场选择的影响。而市场是以大众趣味为主导的消费场域。大众的趣味则历来是以获得快乐和智力节省为前提的,具有快餐化、娱乐化、游戏化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大众艺术趣味事实上会受到文艺批评的引导,尤其新媒体时代的读者,在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舞台剧选择上,往往会以媒体批评和网络批评为参照。而媒体批评与网络批评又总与主流批评有割不断的联系。此时,如果三种类型的文艺批评都迎合、迁就大众快餐化、娱乐化、游戏化的阅读趣味,批评就失去了价值立场,既不会对创作者的创作发生作用,也不会对消费者的艺术选择进行干预。在文化生产与传播进程中,文艺批评便形同虚设,甚至会适得其反。

  因此,确立文艺批评的主流价值导向,坚守应有的价值立场和精神信仰,培养健康的大众艺术趣味,既是批评家的职业要求,也是其艺术责任。一个有思想洞见与艺术敏感的批评家,自当具备抵制媚俗之风的勇气,具备承担主流价值导向的自觉和匡正谬误的批判精神。由此,在引导大众艺术选择环节中,批评家才能真正实行其职业角色功能,完成其职业责任。

  总而言之,在具有多元价值选择的当下,主流价值批评不能缺失,但需反躬自省,告别传声化、形式化、套路化,凭借对正面价值的真诚态度引导受众的艺术趣味。惟其如此,当代文艺批评才能构建起自己真正健康、多元的批评话语,提升批评品级、发挥批评力量,更为有效地参与社会精神生活建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