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地方文化符号代替不了生活本身(陈红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04日09:15 来源:中国作家网 陈红星

  现在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植入一些代表某一地方的文化元素符号。其结果,从表面看来,会使当地的读者和观众产生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则是一种以文化的名义所进行的间接的地方对外宣传。

  但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地方元素符号的植入对于作品本身价值的提升,并没有多少实质性意义。有些地方文化元素符号并不是真实的故事发生地,或者说作者的情感并不是由这个地方真正触发,那么这些文化元素符号和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隔膜的,是油与水的关系,而不是情与境的关系。其作品也就变成了一个容器,什么文化元素符号都可以往里装,从而也就失去了作品的独特性。作品本身的内容与形式之间也就不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与那些真正体现了地域特色的作品,诸如老舍笔下的北京,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贾平凹笔下的商州,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换句话说,简单植入地方文化符号的作品,对于地方的宣传是极其浅表化的。

  我以为,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出现地方元素符号,只是一种变相的广告而已。其作用只不过是让读者和观众知道了这个地方,但并不能让人们真正了解这个地方。所以本质上只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的表现。

  地方要以文学艺术的方式全方位宣传自己,则应该积极主动地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一定的条件来深入当地的生活,让他们真正了解当地的名山大川、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精神品质,这样表现出来的地方特色才深入而完整,给读者观众留下的印象也相对深刻。同时,对于有艺术追求的作家艺术家来说,对于在文学影视中植入地方文化元素符号的利弊关系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并自觉地抵制这样的不良的创作倾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期的定点深入生活或者田野调查要比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采风效果更好。但若真想取得这样的效果,还得看作家艺术家有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地方文化,以及是否有十年磨一剑的艺术精神。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