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风筝》飞去,语文依然沉重(马长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30日09: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马长军

  近日有媒体爆料,今年五月出版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风筝》也消失了,意味着人教版教材彻底没有了鲁迅作品。网友纷纷热议此事,有网友认为中小学生读鲁迅作品确实太难,也有人表示经典作品不应从语文课本中撤掉。人民教育出版社就此回应,“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这一说法是很不准确的,目前人教版初中义务教育语文教材里,依旧有鲁迅的六篇文章,所占比例仍是国内作家最多的。

  近几年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被删减不时就成了舆论热点话题,连带着语文教科书也无可逃避地成了众矢之的,教材内容、编写意图、教学方法不时就成了不大不小的焦点。因其特殊的无可替代的地位,尴尬地在舆论声浪中沉浮。一切荣誉似乎非它莫属,一切指责它也无可逃避。鲁迅的《风筝》飞去了,但语文教科书依然背负沉重。

  一直以来,我们的学生只有一本语文教科书作为语文学习的绝对范本,翻来覆去地字词句段篇章肢解每一篇文章,即使几百字的小文也被碎尸万段,既要想从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借以掌握一点语文运用技巧,又要探究写作立意文学价值,更要剥离出思想含义精神品位,好像每一篇文章都是最完美的文学佳作和崇高的道德范例,堪称最伟大的经典。可学生的语文阅读与运用能力还是不高,文学欣赏、逻辑思维、思想品质水平还是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作文毫无新意,抄袭模仿现象十分普遍;与此同时,被冠以“多元化”的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其实混乱不堪。绝对理想主义的万能语文课没有出现,妄想赋予语文课所有的意义价值,却连实用价值也打了折扣。

  针对语文教科书的任何动作之所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就源于一个“怕”,不是怕语文课失去什么,就是怕语文课承载太多。有人声称语文课应与时俱进,有人认为语文课过分强调“思想”而文学价值不高,但相反的意见引经据典说“文以载道”。难道一本语文教科书真的就这么“生死攸关”?所有这一切根本不是一本教科书所能胜任的,我们也不能指望一本教科书帮我们实现所有的理想。

  假如除了语文教科书,学生还有很多文学经典可看,有各种各样的报刊可读,可以欣赏精彩纷呈的影视,拥有更多语文实践机会,通过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以及到生活中观察体验来感悟真善美,感悟人类最优秀的品质,视野从课堂延伸开去,社会变迁、世界变化、科技发展,博览群书,包罗万象,不只在课堂学语文,也不再把所有希望所有理想寄托于语文课,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不是更全面更深刻更“触及灵魂”吗?

  有人说,学生都在为考大学拼搏,没有时间读书报或参加社会实践,只能从教科书上接受“最重要”的教育。此言甚谬,根本就是把语文简单工具化。你能从一把斧头上看出它的崇高思想艺术活力吗?当一种事物被简单工具化之后,其社会价值就不剩多少了,就如同野兽被驯化无非是为满足人的口腹之欲,再夸它多么可爱实在造作虚伪。

  为了让语文课释放活力,我建议有关部门帮助学校充实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以及空荡荡的操场,充分发挥社会文化场馆的作用,为青少年走进生活参加实践创造条件,让学生生活在书的海洋,不再沉浮于作业试题的死海,从教室和学校里解放身心。不管怎么说,一学期一百多天,让学生只读几十篇文章的语文教育早已后劲不足回天乏力,枯燥得叫谁不昏昏欲睡?何况要承载那么多的价值艺术思想主义精神,这几十篇课文未免身单力薄。即使单纯从读书这一角度考虑,如果学生拥有真正的阅读课,读书兴趣自然会提升,对国民阅读率的提高大有助益,就不会再出现作文大面积胡编乱写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的怪事了,大学生也不至于连篇毕业论文都无法独立完成了。在众多优秀作品的欣赏中,诸如公民意识、道德觉悟、思维能力、辨析事物能力等素质的提高大约不成问题,受到各种“思想主义精神”熏陶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我想,鲁迅先生也未必喜欢看舆论的火架上翻来覆去地炙烤语文教科书的热闹,恐怕他更不会让中小学生整天死啃一本语文教科书,沉重的语文教科书也让孩子们难以享受放风筝的轻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