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中国笔记小说的实用工具书(王建新)

——读《中国笔记小说纵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28日14:13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王建新
 《中国笔记小说纵览》孙顺霖、陈协琹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笔记小说纵览》孙顺霖、陈协琹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笔记小说到底有多少种?各时期的笔记小说又有哪些特点?各作品的传世版本中何为最优?这些问题,不但普通读者会感到茫然,非专业学者恐怕一时也答不上来。《中国笔记小说纵览》一书,或可解答这些疑问。

  事实上,孙顺霖、陈协琹两位并非专事古典小说研究的专家,但他们凭着热情与专注,致力于搜集、整理、考证历代笔记小说的资料,积十余年研究之功,终成此书。书中以词条形式,介绍了从秦汉至近代的近700名作家、900余部作品。为此,他们尽其所能寻觅、披览了700多部笔记小说原作,这约占目前散见于全国各地的作品的六成左右,而所查阅、参考的历史文献之广博,就可想而知了。

  关于笔记小说的研究,起步很早,著述不少。通史类的如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吴礼权《中国笔记小说史》、陈文新《中国笔记小说史》、苗壮《笔记小说史》及郑宪春《中国笔记文史》等。断代叙录类的如李剑国 《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和周勋初《唐代笔记小说叙录》等。但尚缺乏综合介绍、逐一评析每位笔记小说作家及其作品,方便读者查阅的工具书。该书正填补了此类空白。

  关于笔记小说的定义,学界历来有不同意见。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把笔记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辨证类等三类,以第一种为笔记小说。周勋初《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却只讲历史琐闻类的笔记,把笔记小说限于古人所说的杂史笔记或“杂事小说”。《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小说家分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其一缀辑琐语。”

  该书从刘叶秋先生的定义,认为笔记小说“是以笔记形式创作的小说,对其界定,关键在于区别非小说的笔记和非笔记的小说”。笔记小说从题材和内容上分为志怪、志人两大类。志怪中可分为杂记体志怪,如《搜神记》、《幽明录》等;杂史杂传体志怪,如刘向《列仙传》、葛洪《神仙传》;地理博物体志怪,如《山海经》、《神异经》等。志人小说大致可分为逸事、琐言、笑话三类,逸事类如葛洪《西京杂记》,琐言体如刘义庆《世说新语》,笑话类如邯郸淳《笑林》等。

  征引繁博,资料丰富,评述客观,是该书的一大特色;而以词条形式呈现,则便于读者按需检索和查阅,体现了其工具书的性质。书中开篇有“总论”,各章前有“概述”,分别对笔记小说的起源、发展、流变、传承、影响,各朝代的名家名篇等,作了提纲挈领的评析,将之摘出合看,即一篇比较完整的笔记小说简史。正文中的作家词条,主要介绍其活动年代、籍贯、生平事迹、代表作等;作品词条,则介绍书名、卷次、名篇(条)、主要特色和影响、版本及流传情况等。全书从宏观到微观层面上,比较完整地呈现了中国笔记小说的发展概貌。

  作为文献学研究者,孙陈两位作者对笔记小说作品的版本考证、钩沉着力颇深。书中的每部作品,均详列其版本种类、成书年代,并指出其传世的最佳版本。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条,说明“以清卢文说明弨《抱经堂丛书》二卷本为最佳版本; 罗根泽校注的该书与《燕丹子》合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为较精当的校本”。此外,书中还针对某些作品版本出现的讹误进行考订,如在介绍南宋刘昌诗《芦浦笔记》时,认为其中的“草谿大王”条有误,该条称绍兴癸丑“余客淮南”云云;癸丑乃绍兴三年(1133),下距作者捐俸刻书之时嘉定二年(1210),凡七十七年,如是计,作者年且百余岁,断无尚为县令之理。此处疑为“绍熙癸丑(1193)”之误。

  不过,该书对于近年来的笔记小说的研究成果吸收似不够,是白璧微瑕处。如介绍宋代释文莹《湘山野录》的版本时,只提及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郑世刚校点本。事实上,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的《全宋笔记》丛书,共分10辑,2003年由大象出版社陆续出版,其中有不少笔记小说的校点成就超过前贤。郑氏校点本在《全宋笔记》本亦有收录,并更正了原版本的一些讹误,更为谨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