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苦闷或骄傲(鲁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28日13:21 来源:中国作家网  鲁 敏

  生活自是虚妄的,文字也是;生活是艰涩的,文字也是。这个排比句可以写出一长串——在日子的艾汁与奶蜜里浸泡得越久、对文学的贪恋程度就越高,乃至充满了一种情同手足、相濡以沫的信任感。年岁长了,并没有变得更宽容,尤其在获得乐趣的途径上,反而更加挑剔了,但文字本身一直没有让我失望过:不管是写,还是读。

  与此同步存在的,是写作上持续的苦闷与不满。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很强大的人,就像卡夫卡说的那样:任何灾难都可以击垮我。写作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与各种误解、郁结、障碍、局限打交道,疏通了A,随即又产生了B,循环往复,永无终止——这件事命中注定、永远达不到心满意足。每一个与写作相关的夜晚,都是艰难的,结结巴巴的。

  有时为了哄骗自己,我这么想:骄傲有多大,苦闷也就有多大。这种骄傲不是指其本意,不是出于性格或道德,因为准确说来,这种骄傲其实是以自卑与绝望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在各种风格、理论、流派、传统、臧否、纷争之前,我总是有些胆怯、愠怒、谨慎于谈论文学。我像追求不到文学似的在密切纠缠着她,以一种不敢张扬但从不退缩的方式。

  如果把写作方向比作打井,毫无疑问,东坝是我的头一口井,在2007年,它冒出了汩汩甘汁;东坝,那实际上早已消逝的乌有之乡,令我在文字的枝桠里获得了头一次惬意而迷醉的寄栖。在人们看来,东坝成为了我的“这一枚”邮票——是啊,这正是我心念难舍的故土,我为之欣然,但亦在同一时间,带着一种伤感的自信,我决定离开这已绿荫如盖的井院。

  而我对城市小说的钟情也就始于这个时候。我们这一代作家,真正在乡村生活的时间其实都非常短,有的甚至一出生就在县城、小城市,又由于后期的阅读,在古典欧美文学的基础上,深受大量当代译作及各种现代艺术的影响,这样,不管从个人经历还是审美训练上,我们都自觉不自觉地跳脱开了“乡土文学”这一重要传统的影响焦虑,自然而直接地踏上了城市小说的道路。

  自然,此路自有崎岖。以我为例,居于都市,即如同身在高山画此山,几乎没有可能获得远观、冷静、周全的视角,因此,我的笔触与目光常常便是局部的,带着弧度,带着变形和变态的……可是,我又认为,这样的弧度与局限性,可能也正是一种蛊惑之魅的存在。这一期间,我写了“暗疾”系列。N种的狂人、病人、孤家寡人、心智失序之人、头破血流之人、心灰意冷之人,进入了我的小说。我毫不回避甚至细致入微于他们的可怜可憎与可叹,而他们的病态每增加一分,我对他们的感情便浓烈一分。我深爱我的这些病人们,以致舍不得他们遭遇非议直至遭遇非命。因为我是他们当中的一个,我病得同样的久、同样的深。我常会在小说中写到他们的死,他们兴味阑珊地跃向虚空、他们自以为是地一意孤行、他们宿命地踏出最后一步——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把他们写得死了,同时又像失去了至亲、失去了我本人一样的压抑,以及在压抑之后所获得的奇异欣悦——我自己无法、也不愿意去判断这样的写法,个中的高下与正谬,我只知道我的情魄为之耸动、日月为之增色,我获得了数倍于我的我。而这,本就是我对写字的最大寄托。

  但“暗疾”亦非我久战之地。我一向如此,追求变化与动荡,追求危险与冒犯,我反感那种咬了一块大肉就死死不放的战略。下一步,我其实已朦朦胧胧地看到一个沉默的影子了。我向它摸索而去,而它也正慈爱地向我慢慢靠近。当然,极有可能就彼此错过了,或者接上头却被我搞砸了。都没关系的,这正是有劲儿之处。

  最后,说说长篇小说。文体,有时就像无辜的风景,人们都喜欢在它上面刻字留念。比如说:中篇小说是过渡性的、中国式的文体;比如,长篇小说只是职业自恋与强迫症的产物;再比如,短篇小说才是最高级最精练的大师级文体……是啊,长篇小说的声名而今似乎显得有点可疑、易致非议、高开低走,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崇拜和倚重长篇小说。大个子就是大个子,这一点无须多言,再多的残次品如熊出没也无损于它的强大光芒。跟中短篇小说一样,我在长篇小说上的练习也同样用力——尽管我也自知,艺术的才能往往跟练习并无参数上的正面相关,但我依然孜孜于此。写到《六人晚餐》,实际上已经是第6本了——我坦然承认这个,就像前面说过的,我在用适合我的笨方法追求着心爱之物。

  在我们的长篇样本里,跨度巨大、人物众多、故事复杂的优秀作品,其存量已经足够丰富,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即使从生态种类讲,我也情愿“不走寻常路”,为其增添一些现代性的品种。长篇是一门古老的文体,却也是在不断爆发新鲜力量的文体。我希望能够成为这样一种力量,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小小追求。沙雕很大,微雕很小,各有其不可替代的美,从来就没有轻重大小之分。我们的长篇需要更多的意外和冒险,而不是稳妥与策略。而且,我相信,这自古就不是一条孤独之路:《罗杰教授的版本》《邮差总按两遍门铃》《我的米海尔》《别名格雷斯》《船讯》,这个清单其实可以列出很长,无数的前辈与同行,都在以“微雕”的方式通往现代性的经典。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