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死记硬背易,传承文化难(周南焱)

——有感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22日11:41 来源:北京日报 周南焱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收视热潮,激起观众对汉字书写的热议,也造就了一批貌似难不倒的“神孩子”。从节目可以看到,这些“神孩子”之所以能听写众多生僻字,跟他们疯狂背诵分不开,就连在比赛间隙,有的选手也抱着各种大部头字典、词典默记。然而,在最后的晋级赛中,特意从古诗词、文言文或近现代文学经典中挑出来的一批词汇,让这些“神孩子”顿时变得手足无措,也让观众觉得“变态难”。

  其实,死记硬背一些生僻字并不难,难的是传承汉语文化,真正理解、会运用这些汉字。像晋级赛中选用的例句,大多出自白居易、梁启超、鲁迅等人的诗句、文章,虽然有些生僻,但按道理来讲,只要传统文化修养较高者,并没有那么不可理喻。只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断裂,使得当下大多数人对这类词汇感到格外陌生,无法阅读听写。即便没有电子媒体、网络语言的冲击,恐怕大部分观众对这些文言色彩浓重的词汇依旧不认识。

  中国文化传统的血脉,留存于汉字之中。纵观四大文明古国,唯独汉字历经几千年及繁简变迁,今天还在使用,实足以令人自豪。中国各地方言众多,但汉字却是通用的,成为最重要的交流沟通的书写工具,否则,真不可想象中华文化会变成什么样子。不过,汉字虽然存在,但汉语却发生了大改变。对过去的士大夫知识阶层来说,读写文言文是一种基本修养。但这种文化传统自“五四”以后就出现断裂,白话文的兴起,一方面使汉语适应现代潮流,更易普及大众,但另一方面也使传统文言渐行渐远,导致绝大多数人已经无能力直接阅读传统经典。

  像梁启超、鲁迅这一代人,他们的文言功底都非常好,他们即便写白话文章,引用文言词汇也是信手拈来。但对今天的读者来说,这些词汇就成了生面孔,就成了“变态难”。如今,就算是大学毕业生,恐怕大多数连《道德经》、《论语》、《诗经》、《楚辞》都没有完整读过吧。这些最基本的文化经典都没看过,自然会觉得那些文言词汇无从辨认。说到传承中国文化,要是连这些字都不认识,还谈什么写字,谈什么文化薪火相传?

  从功利和实用主义角度来看,今人再阅读文言文似乎已毫无必要,也不必认识那些生僻的古汉字。参加汉字听写比赛的大多数选手,采取的也是功利主义的态度,直接背诵字典而已,哪里会有耐心去细读传统经典。然而,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来说,总归需要一批人去认识古汉字、阅读文言文,因为里面包含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信息,一旦丢掉,想再找回就难了。否则,当传统文化经典只是被束之高阁,变成图书馆里的化石,再标榜什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有点自欺欺人了。

  不过,想修复传统文化断裂这个现象,让大众更多了解一些文言经典,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喊几句口号或者办几个所谓的国学班就能大功告成的。至于“汉字听写大会”,说到底只是一档电视娱乐节目,不可能承担这么重的文化责任,对它的期望也不必过高,能引起大众对当下汉字命运的关注,就已经表明传播效果不错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