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艺术节是文化多样性的守护者(郑依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22日10:46 来源:东方早报 郑依菁


     此次国际艺术节有许多用现代理念诠释传统题材的作品,从上至下依次是舞蹈《肥唐瘦宋》、谭盾音乐作品《女书》和用当代时尚美学诠释的经典舞剧《天鹅湖》。本版部分图片 高剑平

  ■ 艺术界精英齐聚上海国际艺术节论坛议文化融合、创新与城市发展

  昨天,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头戏之一,为期四天的上海国际艺术节论坛在浦西洲际酒店落下帷幕。恰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颁布8周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10周年,围绕着“包容、开放与创新——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间对话”这一主题,本届艺术节举办了多场论坛与对话。北京大学高等人文学院院长杜维明用“和而不同”来形容文化多样性的最高境界,“如果煲汤只用一种作料,汤不会香。如果绘画只用红色来画,无论怎么画都是单一的。”

  艺术家:用艺术实践诠释文化跨界

  很少有人会想到,话剧《青蛇》充满东方禅意的表达依托于一批国际艺术家所打造的舞美与音乐。

  在创作话剧《青蛇》之前,导演田沁鑫带着生活在英国的德国籍舞美设计师莫尔·海恩塞尔、英国灯光设计师娜塔莎·奇弗斯、苏格兰作曲家大卫·保罗·琼斯一起,在中国的南方绕了一圈。从西塘、周庄、嘉兴、乌镇、杭州,最后到上海,她想告诉他们,这个故事曾经流传在怎样烟雨朦胧的江南。“跟他们一起工作的时候,我脑子里出现了苏格兰油画一般的色彩,而西湖好像一幅中国水墨画。我带着这样的感觉告诉他们,我希望你们把最感性的东西拿出来。”最后,他们以“外人”视角捕捉中国元素的精准度,让田沁鑫感到吃惊。莫尔以江南民居“版筑泥墙”为灵感,在舞台上筑建了三面高墙,嵌筑着江南的亭台;娜塔莎设计的灯光将东方的写意之美与西方的精巧冷峻融汇在《青蛇》中;大卫则谱写出空灵而悲悯的音乐。在田沁鑫看来,艺术家未必时刻去思考“文化多样性”这样宏大的话题,却往往在艺术的实践中,实现中外文化的跨界与合作。

  论坛上另一位艺术家谭盾也用自己的作品《女书》诠释了中外文化以及不同领域文化的跨界。面对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濒临失传的局面,谭盾用音乐和影像“抢救”和重新演绎了这一传统文化。“影像记录女性口传心授的画面代表过去,而交响乐队的重新谱曲演奏代表未来,连接它们的是竖琴,我心目中最女性的一件乐器。”在谭盾看来,跨界正在变成一件越来越容易的事情,而困难的是如何在多元文化中不迷失自己。他认为,对艺术家来说,多元文化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寻找一个合适的平台、一种独立的语言来呈现嫁接的文化。

  艺术节总监:艺术节要与城市互动和对话

  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提及曾经出现在艺术节舞台上的作品,“既有根据湖南地区母女间流传的文字‘女书’所创作的微电影交响音乐史诗,也有起源于内蒙古草原的古老歌唱方式呼麦。”更重要的是,这些节目并非昙花一现,而是继续进入市场和商业模式运作,令其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艺术节是文化多样性的守护者,也正是这种多样性让艺术节获得了世界瑰宝的可能性,最终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无法取代的某种优雅的存在。”王隽说。

  如果说上海艺术节的特点在于其综合性和兼容并包,那相比之下,台北艺术节则是另辟蹊径,走上了一条更加活泼而俏皮的独特道路。

  从2012年开始,台北艺术节首次设立策展人制度,艺术节艺术总监耿一伟正是第一位“策展人”,要策划三年的艺术节,这本身也是一种冒险。去年台北艺术节是“颠覆神圣,嬉笑台北城”的喜剧主题,而今年则是“冒险新世界”。“在今年的台北艺术节上,我们改编了布莱希特的名作《高加索灰阑记》,用歌仔戏、豫剧和摇滚乐演绎,不仅效果很好,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戏剧。而瓦格纳诞辰200周年,我们没有做歌剧,而是邀请欧洲剧作家和德国作曲家来台北,创作了一出包括电音派对、雕塑和文字影像在内的《瓦格纳大爆炸》。”耿一伟说,“年轻的城市更加欢迎新的作品。”

  在艺术节总监们看来,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即把现成的满世界巡演的艺术作品请进艺术节,已经落伍了。他们更为推崇的,是艺术家、艺术节与城市的互动和对话。

  波兰国际维洛提斯拉维亚合唱艺术节音乐总监皮欧特·图尔凯维奇说,“艺术节节目的编排必须适应当地的艺术热情,而不是按照艺术市场上的演出档期来进行。只有死去的鱼才会随波逐流。”美国纽黑文国际创意艺术节执行总监玛丽·露·阿列斯奇说,“我们将印度著名古典舞蹈演员请来表演,同时邀请她开课教授南印度传统舞蹈动作,并和我们当地印度舞团队互动,同时邀请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南亚藏品展。”而墨尔本国际艺术节创意制作人安德鲁·布莱比则表示,墨尔本作为移民城市,艺术节通过融合世界各地移民文化来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加拿大声流文化中心执行总监克里斯·洛维曾担任多伦多艺术文化节总监,他的一番话发人深省,“世界上很多大型艺术节长期以来都以欧洲化的审美为主,这并不适合很多城市。一场艺术节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怎样立足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来进行策划。在一个地方非常成功的节目换一个地方可能就是一场灾难。”

  文化部门:城市文化精神与城市精神连在一起

  饱受两次世界大战创伤的城市柏林一度变得贫穷而丧失希望,在德国柏林赫尔梯行政学院国际文化政策高级研究员汉斯-格奥尔格·克诺普看来,是文化拯救了城市的经济。“工厂、银行、行政机构纷纷迁走,人们精神空虚只剩下了文化。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法令都不适用,令柏林不受束缚而无比自由。正是当时埋下的种子奠定了柏林今天的文化基础。”

  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与城市的精神紧紧连在一起,这是所有以城市命名的艺术节必须遵从的事实。

  “作为摩天大楼之都,芝加哥以文化规划带动城市规划,将文化地标设立于历史悠久的文化建筑中,建立新的公共空间以承载各类文化和艺术节活动。”芝加哥文化局局长米歇尔·布恩介绍。而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总裁、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前任总裁潘传顺说,新加坡作为小型的移民国家,可以通过艺术节来回应身份认同、传统文化消逝和全球化冲击的挑战。

  那么,上海的城市精神具有何种特质?与其匹配的艺术节是怎样的?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刘文国介绍,上海的文化需求逐渐高涨出现在改革开放十余年后。“1999年,上海国际艺术节诞生,新的文化地标上海大剧院建成,从那个时候开始,上海进入了对文化设施大规模建造的进程。平台建立后,谁来演、谁来看成为问题,文化软件的建设被提上日程。由此,上海国际艺术节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艺术节的追求与城市精神一致,那就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在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看来,目前,上海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责任方面已经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机构的发育还不健全。在传统文化方面,则是民间社区层面较为活跃,而社会主流和更具消费能力的人群缺少关注。这或许也是上海国际艺术节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