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告诉我:万松浦网站的“尔雅轩”文学版块上出现了一个极受欢迎的作者,叫简墨。出于激赏,他们特意把这些文章逐篇打印出来,于是让我有了一次愉快的阅读。
这又一次说明,网络只是一个传播和运载工具,它可以负载极坏的东西,也可以涌流出极好的东西,可以给人以多种意想不到的惊喜。斑驳的电子之河漂来了好文字,我们完全值得打捞出来,像时下朋友为我做的这样。把这些文章展读一遍才知道,原来全是写京剧和昆曲的,是对这种完美的传统艺术的一篇篇赞赏和慨叹。一个沉入者,不无痴迷,可又是如此年轻的人。朋友说作者不仅爱好京昆,而且还精于绘画和书法。
这一代人,在传统艺术熏染之下走得这样远的,真是少见。以前当我一次又一次看着京剧,为其中的唱腔和扮相入迷时,有人就说这是老了的征兆。好像年轻就等于西方艺术和风尚的追逐,等于咖啡加摇滚之类。据说更年轻一些的,即便是西方的经典都不再看了,他们要看要听的是最新的――正在流行着的西方艺术。(西方)流行成为一个标准,且是一道年轻的门槛。那么尽快从这道门槛退出来呢?就不年轻了?
仍然年轻。不过这样的年轻,会是更为长久的、更有创造力和有个性、有见识的生命,即真正的青春和力量的显现。
盲目跟从只是一种生命力孱弱的现象,不管是因为幼稚还是衰老的原故,都大抵是如此道理。因为辨析和深入需要一种力量,这力量必来自生命的清新和强大,来自更巨量的记忆贮备以及纵横比较的识别认知能力。
我在阅读简墨这些篇章时,心里充满了快慰。这是一个多么细心的、懂得品咂生活的作者。将粉墨熟透,倾听,陶醉,忘我。再联想起她对书与画的专注,会觉得匆忙紊乱的现代生活被其过得聪明起来。实际上没有什么会比我们的书法及绘画――更有这里的京昆――再能够温文我们性情的了。它陪伴我们的晴耕雨读,使我们变得深沉起来,安稳起来,让日子迎送得更加工整有序。
人生穿行在长长短短的时光里,总要踏着一种节奏,这节奏原是有许多的。摇滚是一种节奏,京昆也是一种节奏。让我们慢下来,再慢下来,享受这不无艰辛的幸福生活。简墨以不太大的年龄即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古老节奏,真是难能可贵。这样的心情,或许只有经历漫长滋养的老年人才会拾得。
我注意到作者纯粹的口味:几乎不太提到新改编的古装戏或现代戏。是的,京剧(或昆曲)作为一个概念,在这里是需要十分完整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唱腔的模拟和因袭,而要是它的全部:从服饰到口吻再到剧情,更包含了唱念做打,甚至还有岁月给予的一层荧光,有它神秘的闪烁。
从如上的隐而不彰的苛刻要求来说,稍稍粗糙一点的食物人家是不吃的。食不厌精,这在文化艺术方面就尤其如此。
一些现代京戏的吵闹、逼真的实景,连同没有根柢的对白与唱词,让人觉得它们其实只是本门艺术的赝品,或者根本就不得其门而入。京剧的写意性格,文静辽远,某些当代京剧制作者压根就不通。京剧遇上热情的现代“老赶”,也是一种不幸。
简墨恰恰深得这写意之妙,有悟有感有叹,是这些文字的最长处。
也正是从这里起步,才能步入京昆之堂奥。由此再拖迤到国画、书法那里,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行草之飘逸,篆隶之高古,都会在京昆之中一一再现。遥遥舞台之上,分明是一帧活动着的水墨丹青。
我读了这些文字,更浓厚起来的情绪,更多一份的冲动,是从头细细地看那些老戏。它们其实是永远年轻的艺术。谁拥有了它们,谁就拥有了长长的青春。
另外,我还得赞扬这些字与句,它们安造得好,活泼灵动,读来传神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