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海子《九月》
这座伫立在草原上的城池,并不是人潮滚滚,来往熙攘,更多时候,在辽阔的草原上它常常凝固成一个静止的符号。白城,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却正是这份草原的苍凉与宁静,孕育了大批依托本土,依托乡村文化的优秀作家。新世纪以来,在市场化和网络化的冲击下,又出现了大批多元化多类型的作家,在老作家持续创作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学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与传统文学相比,理性的宏观历史建构逐渐减弱,而感性的个体生命体悟逐渐增强,在这其中,是生活化,非精英化,城市化的文学观念在起作用。在网络平台和各种写作竞赛活动的促发下,大批草根文学作家进入人们视野,也使越来越多的文学评论家发现文学发展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极度丰盈的同时,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关注度也逐年增强。大时代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日趋丰富、复杂给文学带来了新气象,也使我们看到文学不单单能构筑宏大的历史现实,更能关注个体的情感生态,这种新的变化给白城文学带来了一股新空气。
新世纪文学的诸种特点在白城这块创作沃土上都有所体现,不同代际的写作者交相辉映,文学体裁文学类型愈加多元化,通俗文学与纯文学齐头并进。在白城新世纪以来十几年的文学创作成果中,我们不但能看到老作家的新作品,还看到不断涌现的大批有实力的青年创作者的身影。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类型都有不错的创作成果。
小说创作收获颇丰
白城近十年小说创作类型多样,军旅小说,乡村题材,城市题材等门类都有涉猎。更要提及的是,创作方式方法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传统小说创作往往关注宏大的历史叙事,关注大时代的脉搏动向。而新崛起的一些实力青年小说家则把目光更多对准了小人物的辛酸和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网络媒介的兴起,阅读受众的广泛和代际的更迭使青年小说作者的创作方式面向不同的读者群体,悬疑,推理等创作手段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比如武秀红的《谁系的死结》,李晓平《心中有鬼》等。
近年来,早已被我们熟识的著名少数民族作家凌喻非出版了反映小市民女人生活的长篇小说《路尘》;著名小说家朱万春创作的小说《独男独女挽夕阳》反映了80后从结婚、生子到养老一系列的生存焦虑;身残志坚的高玉田用手机敲打出长篇小说《兴隆沟传奇》;老作家郭雨廷出版了新作《寻找伊甸园》;农村题材小说家韩友的《村支书》公开出版,以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生活为背景,用30万字的篇幅勾勒了一幅生动的农村生活百相图。韩友笔下的乡村是变革的,充满欲望的,他以现实主义的笔调书写了社会转型时期人的迷失沉沦。作家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有血有肉,并不是单一平面的人物,哪怕是被欲望腐蚀而委身于陈富的女人万草儿,内心世界也有一抹隐隐的正义感。除此之外,韩友、韩子龙父子作家自1997年发表小说《野柳》之后,又有多部作品问世,如《苍茫大地》其小说多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如《苍茫大地》一书涉及到了1900年到1949年科尔沁草原发生的很多大事件,像乌泰叛乱,中村事件,土地改革运动等。
老作家笔耕不辍,其视点多聚焦社会历史大事件,承担社会责任和道义关怀,小说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在新世纪以来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又往往从人性探索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物内心的矛盾复杂,探索人性的隐秘内涵。相比老作家的创作,80、90的青年作家们则往往追求内心的表达,文以载道的功能无疑减弱许多,代之以感官和视觉的表达,写作是对自我性灵的书写,是城市生活时尚生活的审美体验,从写法到主题都相比传统小说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无疑是新世纪以来网络平台崛起,市场化文学运作,读者接受的大环境酝酿出来的。
青年小说女作家如武秀红、翟妍、李晓平、于艳丽等,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水准。不得不提的是,这些新崛起的青年小说作家很多都是在白城市作协举办的一次次写作大赛中脱颖而出的,除此之外像武秀红这样勤奋的写作者依赖网络平台,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可以说,新世纪以来,网络这种文字承载媒介的兴起和提携新人的写作大赛使得越来越多的草根作家得以脱颖而出。例如像青年小说作者翟妍在2011年建党90周年之际,荣获白城市第二届“321”杯征文一等奖,以写散文脱颖而出的她继而转向了小说领域。翟妍的《麦子熟了》得到省内评论家朱晶、韩耀旗的特别关注,而引起全国文学界关注的则是她发表在《中国作家》大型文学期刊上的一部中篇小说《迷失在城市的边缘》,这不得不说是白城纯文学领域小说创作上的一种突破。翟妍的创作游走于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她笔下多是些卑微的底层人,城市的边缘人群。《迷失于城市的边缘》中,难得的是,作家将笔触聚焦在了常被我们忽视的城乡结合处的边缘群体,这些乡村教师虽为中国教育作出大贡献大牺牲,却依然贫困拮据。处于乡村的他们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城市对他们来说依然笼罩着诱惑的光环。社会的分层,城市与乡村的分野,使他们在生活中的挣扎很多时候陷于徒劳。生活中,梦想怎能轻易照进现实,江小北因为现实的利益陷入了灵与肉的纠结中,与官员姐夫的苟且之事让她陷入到了对自己的拷问和恐惧之中。翟妍的笔触帮我们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人性的复杂和混乱。人性的荒野上,江小北的反省与恐惧恰恰呼唤的是一份人性的美好。
与翟妍的创作略显不同的是,崛起于网络媒介的“老三”武秀红的小说则更为通俗。武秀红坚持30余年创作,她的小说以悬疑推理类著称,自写作以来,已经创作6部小说长篇共计180余万字。其中《谁系的死结》在2010年第七届新浪原创文学大赛中获得悬疑推理类优胜作品奖,《走婚》的版权更是被越南买下,在越南发行。省作协会员李晓平的小说主要是公安题材的悬疑类作品为主,其创作的电影剧本《道是无情》在央视播出,获公安部金盾影视奖。之后创作了《鬼使神差》、《心中有鬼》等多部悬疑小说。作品《心中有鬼》,作家在一贯的悬疑风格之外,更是多了一份对当下浮华百态的深入剖析,心中有鬼,这鬼是媚俗饭局上人们心中的贪欲、情欲,而正是这些贪婪的欲念,把人引向一个个骗局。
白城十几年的小说创作可谓收获颇丰,创作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军旅作者李彤君创作的《火药桶上写忠诚》相继在《光明日报》、《科技日报》连载,弥补了白城市军旅题材报告文学的空白。王永泰、于艳丽等一批小小说作者,脱颖而出,不断刷新白城小小说创作记录,在《啄木鸟》、《金山》、《天池》等发表小小说50余篇。王永泰的微型小说《变脸》被《微型小说选刊》转发,同时进入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排行榜,于艳丽的小小说在全国大赛中获奖。
高品质的散文创作
散文创作方面,白城市作协主席、《绿野》主编丁利,早期的代表作品如《报道总理的小城记者》;近期的著作《鲁院日记》开了鲁院学员记录鲁院生活,出版专著的先河;散文集《远去的村庄》已被人们所熟知,曾获得陈忠实、张笑天、施战军等名家好评。这部散文集获得《中国作家》金秋笔会银奖,《人民日报》、《中国文学》、《作家》、《散文选刊》等报刊选发了其中一些作品,且连续多年在全国情感散文、旅游散文等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读罢《远去的村庄》中一篇篇洋溢着田园风情的散文,久违了渐行渐远的村庄,捕鱼,撒网,略咸的苦井水,红色的沙沙虫,在那些清新朴素的文字里,我们仿佛回到了日渐行远的村庄生活。那是一代人对过去时代的回望,回望中有辛酸,有苦味,更多的是乡土味,人情味,亲情味,在城市化日益加快脚步的今天,在丁利的散文里我们读到了难得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气息。
另外,散文创作者如省作协会员贾东升,近年来创作大量诗歌、散文等作品,曾出版散文集《岁月留笔》、《昨梦依稀》,在作家网等专业网站发表长篇散文作品《徜徉在历史的天空下》、《盛开的萨日朗》。杂文家栾士贤出版了散文集《静夜茶》,周云戈创作发表了嫩江系列渔猎文化大散文,刘文忠、于俊哲、于黎明、贾继实、赵德平、吴云峰等作者也相继出版了自己的文学作品。
白城诗歌繁华似锦
白城市著名词人夏永奇的诗词集《如此江山》、《风云人物》共收录诗词作品16000多首,值得一提的是,《风云人物》这部巨著突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是含有人数数量最多的新韵古词专著。著名诗人朱万和被人熟知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诗集《未消逝的青春期》,近年又有新作问世,如《挽住青春》、《青春味道》。诗人王殿芳,弘扬正气鞭挞丑陋是她诗歌的主基调,陆续出版了《心潮逐浪》、《王殿芳诗歌选》等多部诗集。
青年诗人葛筱强自1990年开始创作以来,出版了多部诗集,他的诗歌多次在中国作协主办的《诗刊》刊发。如《最后一个乡村歌手》、《向海湖,或星象之书》等。葛筱强的诗风宽厚,纯净,“一个在凌晨醒来并坚持写作的中年人,他需要在大雪覆盖一切之前,转过身掸净词语中的灰烬”,没有浮夸的辞藻,他的诗歌书写的是一个干净而略显孤独的乡村诗人内心的低吟浅唱,内敛的语言里饱含哲思。除此之外,在这十年中,左手出版了诗集《心灵草稿》、《曾是潮汐》;艾蒿出版了诗集《敬岁月一杯酒》等。叶维新、陆中兰、张瀚、张贵信、杜波也相继出版了诗歌、诗词专著。白城诗坛创作呈现了新老交映、繁华似锦好景观。
剧本创作反响强烈
剧本创作方面,2002年,著名剧作家张国庆与小说家李晓平创作的电影剧本《道是无情》在央视电影频道先后6次播出,反响强烈,并获得公安部举办的“金盾影视作品大赛”三等奖。2009年,张国庆编剧的电影《向海的故事》在通榆向海开机,这部电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与白城市的首次合作,并入选农村百部题材电影。农民作者陈乐,自编、自导、自演了百集系列微电影,在网络热播,引起反响。
纵观白城文学十几年发展,可以看到,多个文学体裁领域都有建树,以小说成果最为显著。从创作主题来看,草原文化、乡村生活这个主题无疑是白城很多作家创作的着眼点,小说如韩友的《村支书》,散文如丁利的《远去的村庄》,诗人如乡村歌者葛筱强,剧作如张国庆《向海的故事》。而作家群体囊括各个年龄层,从50后到90后作家,呈现出了风格和创作观念百花齐放的状态,恰恰反映了新世纪十年文学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白城文学在下一个十年的发展中会有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