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怀念父亲舒群(李霄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18日11:03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霄明

  父亲留在我记忆中的印象,始终是一扇高大而紧关的门,威严多于安全。

  记得当时我们全家还住在辽宁本溪。父亲1955年在中国作家协会被打成“反党分子”后,从北京下放到这里。那时在本溪市委工作的一位领导是他在延安时期的老战友。老战友在生活和工作上都给予父亲超出友情的关照。虽然父亲受到了行政降5级和开除党籍的处分,但住房还是享有与当地市级领导一样的待遇。记得,那是一座日式的二层小楼,院子很大,有前后两院,每到夏天我们全家晚饭后都会在葡萄架下乘凉,享用父亲的劳动成果——葡萄。虽然政治上受到无情的打击,但生活中却有朋友的厚爱和家庭的温暖,这多少对父亲起到了抚平伤痛的作用。

  1966年夏天,我刚刚上小学,一天中午放学回家,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我看到的景象让我一生难忘。我家被数百人围得水泄不通,男声女声的叫喊声震耳欲聋。我挤过人群,从后门才得以进去。推门看到的是一片昏暗,所有的门、窗都被标语和报纸遮挡,除看到了保姆,父母兄妹均未见到。从保姆惊恐的眼神中,我感到了恐惧和紧张,焦急不安使我一时说不出话,保姆把我拉到前门,从门的缝隙中看到了父亲孤零零地站在院子中央的一把椅子上,母亲站在他的身旁。父亲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头上戴着用报纸糊的高帽,人群中那一张张愤怒而扭曲的面孔和鼎沸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口号声,让人不寒而栗。就在那一瞬间,我看到了侧影中父亲那高高仰起的头。这瞬间记忆的烙印,清晰并永久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无论日后我碰到什么样的痛苦和困难,我都会想起那天看到的父亲。

  可以说,我对父亲的关注和了解,就源于那一刻。再往后,特别是我参加工作后,才对他有更多的了解。知道了他出生在哈尔滨阿城的一个满族家庭。我的曾祖父带着祖父一家在辛亥革命后,离开了山东青州满清部队,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从山东徒步走回他们的祖籍阿城。由于当时的民族矛盾,曾祖父一家隐姓埋名(至今我都不知道我们家族的老姓),全家靠祖父卖苦力养家糊口。父亲是曾祖父一家回到哈尔滨第二年出生的,又是男孩(父亲有三个姐姐),这对当时父亲他们全家,不能不说是黑暗中见荧光,苦难中见灯塔的大事情。父亲是他们全家人的全部希望。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日后父亲倍受祖父母的宠爱。作为满族人的文化传统,祖父一生酷爱武术和民间故事。虽然当时生活艰难,全家人的生存担子压在祖父一个人身上,但祖父一有闲暇时间就给父亲讲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可以说,父亲的人生观和文学兴趣是受祖父影响的。

  另一位对他的文学创作和人生观形成并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他在哈尔滨中东铁路苏联子弟第十一中学读书时的班主任——苏联进步女教师周云谢克列娃。父亲晚年对我说过,最初对文学的喜爱是受他父亲的影响,包括做一个正直的人。革命文学和革命人生观是受到苏联女教师周云谢克列娃的影响。在苏联子弟中学期间的一位朝鲜族同学果里成了他日后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的主人公。在苏联子弟中学的经历,是父亲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改变他人生命运的分水岭。后来,他以女教师周云谢克列娃为原型,创作了小说《我的女教师》,以示怀念和感谢。

  1979年春天,22年的噩梦终于过去,父亲被落实政策得以平反,全家返回北京,惟一缺憾的是大哥因已工作,留在了本溪。后来每每说起这件事情,父亲母亲都会岔过去。母亲说过,1957年离开北京时是带着你大哥去的本溪,如今回来却把他一人留在了那里……在回到北京后的10年中,写作是父亲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从不参加社会活动,惟一参加的就是老作家支部的民主生活会。让父亲最感欣慰的是,过去了那么多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他都没有中断写作,拿起笔来还能写小说,这是他常常引以为傲的。父亲常说,一个号称作家的人怎么能不写作呢?写作是作家一生的事业,也需要才情,坚持一辈子也未必能做一个好作家,能传世的作品少之又少啊,所以说当作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现在作家那么多,有几个是真正写作的?写了几篇东西,就能吃一辈子作家饭。名气都很大,但你不知道他写了什么作品。还有要当官的,当了官还说自己是作家……当时有领导想请父亲复出,担当一些与文化或文艺相关的领导工作,他都以写作的理由谢绝了。惟一破例的是丁玲请他一起编《中国》杂志,他表示同意。《中国》创刊时,我也在另一家杂志做了文学编辑,我现在还清晰记得父亲对我说的,编辑就是编辑,好编辑是要会发现有潜质的作家,培养新人。当编辑能创作更好,不创作也不能说人家不好,毕竟编辑与作家是两个工种……1985年以后,父亲以极大的热情回到《毛泽东的故事》的创作上去了。再也没做其他事情。《毛泽东的故事》的创作想法,是父亲1958年下放到本溪后,开始并写出了几十篇。但可惜的是“文革”抄家时被损毁。创作《毛泽东的故事》几十年来,这一直是他的心结,父亲说过,要用艺术手法来展现毛泽东真实的形象,否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被神化的形象,还原一个伟人的真实。令父亲和我们全家欣慰的是,他在最后的生命中,完成了心中的目标——《毛泽东的故事》《中国话本书目》及几十篇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中短篇小说。

  2013年9月是父亲百年诞辰,也是24年的离别之痛,每每想起祖辈们艰辛跋涉在回家之路,想起命运无常却无悔,想起岁月寒风吹变父母亲青春的面庞,想起那代人……他们内心都是简单的,单纯的,纯洁的。他们把理想放在生命之上,经过风雨的洗礼,最终回到了起点,回到了内心的平静、真诚、无私的本质。这就是父母和那一代人的幸福吧。正像诗人济慈的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人,他把名字写在水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