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诺奖得主爱丽丝·门罗成伪名言“新宠”
【观点】即便有人发布门罗的真语录,这种不求甚解、以偏概全的传播也是无效的
“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一盘沙,都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 ”“我要的是一个家庭,你却注定是一个传奇。 ”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一经公布,各种“小清新语录”都成了获奖者爱丽丝·门罗的名言。在微博上搜索作家的名字,还会出现“爱丽丝·门罗给女孩的十句忠告” 、“爱丽丝·门罗最感人一百句,读到哪句你哭了”等名目,不用点开也知道,多半是出处不详,又往往似曾相识的“心灵鸡汤” ,假托诺奖作家之名招摇于世。想起去年莫言获奖时,也不能免于“被语录”的命运,忽然有了“谁的寂寞覆我华裳,谁的华裳覆我肩膀”等诸多“名言” ,这似乎成了中国网友每年为诺奖得主送出的保留节目。
据笔者观察,这种风气的始作俑者是营销微博。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正在改变人们对信息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在重建人们的情感结构。接受者通过文字了解世界,感知周围环境,维系人际关系,海量、芜杂的信息需要遴选和集录,现代生活复杂而隐秘的心理体验期待一种代偿式的概括和总结。伪名言常有模棱两可、语焉不详的面孔,但其情绪化、暧昧的言说方式,却足以刺激人们日趋敏锐的感官,再以名人LOGO加诸其上,就是一件貌似“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消费品,它们批量生产、模式单一、放之四海而皆准。
沦为消费品LOGO的不仅莫言、门罗。有媒体报道,白岩松、崔永元、柴静、张泉灵已成为“鸡汤盆” ,各种微博段子、网络俗语乃至所谓的“箴言警句”倒入盆中,都会传之广远。微博话语具有天生的匿名性,伪名言的内容和名字可以随意置换,恰恰证明这两者都不重要,真正被看重的是传播本身。营销微博抓住人们的接受心理,以这种成本低廉的方式引起关注,从而使其自身拥有了潜在的商业价值。无论“鸡汤”是否真能营养心灵,这一出发点都令传播和接受染上浓重的功利色彩。
从网友戏谑地仿效、自创“名言” 、打上名人LOGO来看,大多数人已经不再拿伪名言当回事了。但不得不面对的是,这样的传播和接受链条是有问题的。继“作者死了”之后,内容也死了,剩下的只是一个传播的姿势。毋庸置疑,名言无论是否真的出自门罗之笔,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沉寂,然后成为过眼云烟,今年的诺奖、每年的诺奖留给我们的,可能除了获奖者的名字之外,没剩下什么。没有多少人关心作家写过什么书,是否有中译本,甚至连某些“蓝V” ——知名媒体官方微博也加入了摘抄门罗伪语录的游戏。
即便有人发布门罗的真语录,这种不求甚解、以偏概全的传播也是无效的。人们没有时间阅读名著、没有耐心领悟文本,传播者的遴选和集录看似周到,其实是让传播本身代替了人们提取内容和沉淀思想的过程,这本来是每一接受信息的个体与生俱来的能力,省略这道工序而获得的信息,只能停留在感官层面,无法在心灵层面生成意义。久之,接受者可能会退化为一台用于辨识LOGO、标准化读取正误的机器,无法自主思考。笔者在此不得不提醒某些“蓝V”和广大网友,对于营销微博生产的伪名言,大可以付之一笑,但千万别因为伪名言带来思维惯性,而忘记了本来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