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陈丹燕:爱她的真实和沉重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12日09:36 来源:新闻晨报 徐颖

  解读诺奖新科得主门罗作品

  陈丹燕:爱她的真实和沉重

□“新经典”出版的《逃离》是门罗唯一面世的中文版作品□“新经典”出版的《逃离》是门罗唯一面世的中文版作品
□已经封笔的门罗在中国的人气一夜走强□已经封笔的门罗在中国的人气一夜走强

  /CFP

  □晨报记者 徐 颖

  艾丽丝·门罗是谁?她的作品究竟写什么?为什么她能够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由于诺奖效应,激发了人们对这位加拿大作家的空前好奇。记者昨日采访了门罗作品《逃离》一书的翻译李文俊以及上海作家陈丹燕等,他们纷纷表示出了对门罗的喜爱,并用自己的眼光来解读门罗——这位“当代契科夫”。

  译者李文俊

  擅长隐含悲剧的女性生活

  “我2009年翻译了门罗的中短篇小说集《逃离》,比较喜欢她的作品,不过得知她得到诺贝尔奖,还是有些惊喜。”当记者拨通翻译家李文俊北京家中的电话时,这位83岁的老先生低调回应。

  与艾丽丝·门罗同为八旬老人的李文俊,在我国翻译界享有极大声名——身为“中国翻译文化成就奖”的获得者,李文俊是福克纳等作家作品的中文译者,也曾是权威外国文学刊物《世界文学》的主编、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

  李文俊告诉记者:“2009年,门罗获得了布克国际奖,她也因此被国内一些读者所知。十月文艺出版社和新经典文化正好找到我翻译《逃离》中文版,出于对加拿大的喜爱,我接下了这个活儿。说实话,门罗的文字很朴实,并没有超出我的翻译能力。”

  2010年,出于对门罗的喜爱,李文俊还翻译了她的短篇小说《熊从山那边来》,发表在当年《世界文学》第一期,“门罗在国内面世的作品并不算多,如果想了解她的作品,只能从《逃离》和《熊从山那边来》开始了”。尽管曾三次赴加拿大进行学术访问,但李文俊老先生说,自己至今没有机缘拜访艾丽丝·门罗,只是通过翻译她的作品,来认识这位女作家。“《逃离》是由8个短篇小说组成,故事令人难忘,语言精确而有独到之处,朴实而优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我在翻译的过程中感觉到,门罗比较擅长短篇小说,特别是篇幅稍长、几乎接近中篇的作品。她擅长描写隐含悲剧的女性的生活,她意识到的一些东西,比普通人要早得多。她自己也说:‘我想让读者感受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李文俊评价道。

  李文俊说:“多读一些门罗的短篇小说之后,会感觉到,她的作品除了故事吸引人,人物形象鲜明,以及‘含泪的笑’这类大师笔下的重要因素之外,另有一些新的素质。英国的《新政治家》周刊曾在评论中指出:‘门罗的分析、感觉与思想的能力,在准确性上几乎达到了普鲁斯特的高度。’别的评论家还指出她在探究人类灵魂上的深度与灵敏性。”

  李文俊特别强调,门罗的作品有很强的“浓缩性”,每一篇四五十页的短篇,让别的作家来写,也许能敷陈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另外,也有人指出,在她小说的表面之下,往往潜伏着一种阴森朦胧的悬念,这恐怕与她对人的命运、对现代世界存在着一些神秘莫测之处的看法不无关系了。当然,作为一位女作家,她对女性观察的细致与深刻也是值得称道的。门罗的另一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作品越来越醇厚有味了,反正到目前为止,仍然未显露出一些衰颓的迹象。”

  面对国内很多读者称门罗较为“小众”,李文俊表示反对:“门罗在英语世界是非常有名的,很多文学杂志、报刊都对她备为推崇,她所获得的众多奖项也说明了这一点。”

  出版人黎遥

  没有宣传轻松卖出5万册

  新经典外国文学总编辑黎遥透露,当初买下《逃离》一书版权时,并非赌她能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是感觉她的水平就在那儿。门罗是从一个成熟女性的视角来看整个世界,包括信仰、婚姻、家庭、两性关系,小说读起来口感很好,不少读者很有兴趣。当时,她的书并没有做太多宣传,但该书走得很好,轻松就过了5万册,这在纯文学领域中算是佼佼者。

  据悉,新书《亲爱的生活》也不久将由新经典文化推出,依然是讲平凡人的生活,通过短暂的瞬间讲述人的一生。故事仍然发生在加拿大小镇,门罗的家乡,休伦湖附近。门罗曾说:“书里所描写的那些感觉,很大一部分都是自传性的。”

  作家陈丹燕

  领受她的慈悲要内心强大

  上海作家陈丹燕对门罗作品可谓情有独钟,对门罗得奖也是连声叫好。“太好了!终于公平。我爱她的真实和沉重,沉重中的那种真挚的温柔。她的小说很重,一本书要慢慢看完,才不至于太压抑,但真是写得太好。有次因为时差晚上睡不着,连夜读门罗,后来几天都很沮丧。说给我的朋友听,他重重点头,说,‘你是没有读门罗的经验,你需要一两个星期一点点看完她的书,不可一口气读完。’”

  陈丹燕建议,“她的书应该在四平八稳的情况下,细细读,慢慢想,才能读懂她在写人生绝境中的慈悲。即使是领受这样的慈悲,也需要自己内心强大;如果正在脆弱中,就会沮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