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牛汉:中国诗歌的良心(吴思敬)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10日14:20 来源:北京日报 吴思敬
牛汉(1923-2013)牛汉(1923-2013)CFP供图

  尽管知道诗人牛汉今年已是91岁的高龄,尽管去年12月在“798艺术创新园区”举行的“打开窗户:新诗探索40年”活动中,见到的牛汉已坐在轮椅上,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但是当2013年9月29日我听到牛汉逝世的消息时,依然十分震惊。中国当代诗坛的一颗巨星陨落了!几天来,我沉浸在回忆中,耳畔响起他用粗大厚实的手掌攥住我手时的叮嘱:“你还年轻,努力!为诗坛写出些好的理论文章!”我情知自己早已不再年轻,也情知自己理论水平有限,但在一位长我二十岁前辈的鼓励面前,我只能点头。

  “汗血精神”:人品与诗品

  我是1980年代初,在《诗刊》编辑部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认识牛汉先生的,那天他和绿原并排坐在一起。他高大的身躯,硬朗的个性,直言不讳的发言,当时就吸引和征服了我——他真是中国诗人中的硬汉。以后,我们的交往日多。在我看来,牛汉是当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人品与诗品相统一的诗人,他就是中国诗歌的良心。

  牛汉写过一首题为《汗血马》的诗。汗血马是传说中的奇异而珍贵的马,它的奇异在于“血管与汗腺相通”,它的珍贵在于“它只向前飞奔/浑身蒸腾出彤云似的血气……/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牛汉对这种“汗血精神”心向往之,所以才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汗血斋”。他说:“我只能不歇地奔跑,不徘徊和不停顿,直到像汗血马那样耗尽了汗血而死。这也可以说就是我这个人和我的诗的性格吧!”(《谈谈我这个人,以及我的诗》)可见“汗血马”不只是诗人神奇的艺术想象的结晶,更是诗人崇高的人生理想的写照。牛汉有一种大气魄,他的刚正不阿与勇于抗争,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种精神榜样。牛汉受难的时代,也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最屈辱、处境最卑微的时代。在一个舆论一律,缺乏思想自由,消解个人意志的时代,能够坚持自己高洁的人生理想,葆有一种刚正不阿的品格,历尽磨难,“虽九死其犹未悔”,那该是多么的难得!

  透过伤疤去感觉世界

  “我们这一代人,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民族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血肉相连,不可分的。直到现在,我依然如此。我依然爱我的国家,爱我的民族……即使受到误解,屈辱,甚至打击,在苦难的生涯中流汗流血,仍然坚定地留在祖国,不出去!”(牛汉:《我仍在跋涉——在“牛汉诗歌创作研讨会”结束时的答谢辞》)正是对祖国、对人民爱之愈深,对损害祖国与人民的行为才会产生强烈的愤怒。牛汉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1955年5月14日,牛汉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捕,比胡风的被捕还要早两天。此时,他尽管丧失了人身自由,却仍然葆有一颗高傲的心灵。被捕后,面对三天不让睡觉的审讯,他把桌子都掀了。当他发现专案人员让他签字的材料是他们事先准备好了的“加了馅的材料”,他公开声明,“不但这次我不承认,以前的签了字的我都不承认。”对照牛汉,那些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违心“认罪”的软骨病患者,能不为之汗颜?

  在苦难来临,许多人精神被摧毁的时候,牛汉找到了自己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态,也找到了与这个时代对抗的一种手段,那就是诗。牛汉作为诗人的特殊价值就在于,一般人只是在承受苦难、咀嚼苦难,而牛汉同时还能把苦难升华为诗的美。苦难不止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同时影响了他认识世界与感觉世界的方式:“我以为我比别人还多了一种感觉器官,这器官就是我的骨头,以及皮肤上心灵上的伤疤……我只能用伤疤的感觉去感觉世界……甚至可以说,没有伤疤和痛苦也就没有我的诗。”(《谈谈我这个人,以及我的诗》)正由于牛汉是透过伤疤去感觉世界的,他的诗歌才有了粗犷的背景,独特的视域,油画般的色泽,以及介于梦境与现实间的美妙意境。

  “火焰可以泼灭,但仍然捕捉不住火焰”

  1972年在咸宁“五七”干校,诗人写过一首诗《半棵树》,据诗人说是看到冯雪峰消瘦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像一个人/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毫无疑问,这株遭受雷击却傲然挺立的半棵树,不只是冯雪峰命运的写照,同样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它渗透着诗人的身世之感:受尽摧残,但宁折不弯。结尾这样写道:“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这就不只是宿命的宣告,更是带血的预言了。

  十余年前,牛汉赠我一幅他的墨宝,那是他的一首题为《火焰》的短诗:“是的,火焰可以泼灭/但仍然捕捉不住火焰/看到的只是焦黑的/被火焰烧过的痕迹”。牛汉不就是这样一团火焰吗,如今他的生命之火熄灭了,但是他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留下的光芒却会永远闪耀!

  吴思敬,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