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以求真精神破除谣言(熊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24日12:39 来源:人民日报 熊 建

  这几天,微信的朋友圈里不少人在转一篇“光绪皇帝在京师大学堂的演讲”,评赞不绝:“说得太好了”,“点明了传统文化的弊端”云云。很少有人去想,光绪到底讲没讲过这些话。

  事实上,这篇演讲出自网络小说《一个人的甲午》。如果稍有一些历史常识,从第一句话就能看出错误来。“光绪十七年九月二十一日,正是西山红叶灿烂之时,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哪里错了呢?光绪十七年是公元1891年,而京师大学堂1898年才建立。至于文中大量现代思想怎么会穿越到光绪的脑子里,就更离奇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广为流传的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名言:“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就是在笼子里为大家演讲。”——看上去说得多么逼真,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编排。

  至于韩乔生语录、杨澜人生感悟、白岩松言论……也不断在微博、论坛、时评文章中出现。虽然当事人已经三番五次地辟谣,但是显然编造者的传播力度更大。

  历史上,也有编造名人名言或名人逸事的,但后来多被人识破。《后汉书·孔融传》记载,曹操打下邺城之后,把甄氏迎娶为儿媳妇。孔融知道后,就写信给曹操说,当初武王伐纣成功后,把妲己也赏赐给了周公。曹操怀疑历史上有没有这回事,就问孔融此事出于何典。这本来就是孔融编排出来的故事,如何答的上来?于是只能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即,从今天看来,那时事情应该是那样吧。

  到了现在,依然有少数人喜欢在名人身上“打主意”,随意往名人身上安排言论、故事。这些人的举止往往有两个特点:第一,他们因学识不够、思想苍白,只能编出好喝没营养的“心灵鸡汤”,而且千篇一律,经不起质疑与考证;第二,今人的编造多是情绪化产物,要么是为吸引眼球,要么是为宣泄不满,虽有时也能引起疗救的注意,但对文化环境甚至整个社会心理来说,破坏作用不可低估。

  日前被抓的“秦火火”就说,造谣初衷是为了“享受被追捧的滋味”、“尽快提高关注度和知名度,为出书铺路”。这真应了北齐刘昼在《新论·伤谗篇》中所说的话:“俗人好奇,不奇不用也。誉人不增其义,则闻者不快于心;毁人不溢其恶,则听者不满于耳。”

  从社会传播的特点来看,一些网络谣言因为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偏激情绪,所以得以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对此,我们应该客观冷静地应对。一方面,需以求真精神,破除一切虚假,让网络谣言失去滋生与传播的温床;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透过这些表面的谎言,看到藏身其后的社会情绪的作用,敏锐观察这些变化的社会情绪,及时找到这些情绪产生的原因,并予以分析研判,这样方能从根本上消除网络谣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类网络谣言严重混淆了社会视听,是浮躁虚夸风气的温室,不利于求真务实风气的涵养。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制造这些谣言,“真”字若不排在第一位,那建立其上的观点都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

  而且,这种东西传播多了,只能让人变得浅薄,遇事不思考,论事不理性,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只是闲情逸致的文章,造假的危害只限于个人;如果是与时政、改革有关的伪文盛行,危害就难以估量了,不可不察。

  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我们要多想一想,在头脑里多逗留一些时日,让“真”归位,思考一些问题时思路才会清楚很多,看问题时也才不会盲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