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能赛出输赢,未必赛得出文化(邑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23日09:31 来源:中国艺术报 邑生

  【事件】一些文化益智类节目采用竞赛制制造紧张氛围、吸引观众眼球

  【观点】过多依赖和突出竞赛本身,会压缩传播知识空间、助长“应试”习气,于此类节目的弘扬文化初衷不合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正在央视热播,引发持续的收视热潮。从央视的一系列动作,包括将其从原来在第十套科教频道单独播出改为与第一套综合频道并机播出,以及两天前又在《新闻联播》中不遗余力地予以推荐,就可见一斑。无独有偶,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据说也异常火爆。在歌唱选秀类娱乐节目一统荧屏的局面得到遏制之后,以汉字话题为代表的一批文化益智类节目“意外”蹿红,意义不言而喻。但是,这批节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值得商榷,最显著的一点,当属竞赛制的节目呈现方式。

  曾几何时,荧屏上一片“PK”之声,选手间此消彼长、你死我活的比赛确实在短时间内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一些文化益智类节目也选择了竞赛制这种相对更能制造紧张氛围、吸引观众眼球的呈现方式,这可以理解。但如果节目过多地依赖竞赛本身,甚至有意地渲染激烈程度,将大量的时长和镜头对准竞争的残酷、选手的悲情,显然就压缩了传播知识、挖掘文化的空间,其弊端显而易见。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讲究的是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对于汉字来说,仅仅写出来是不够的,还牵涉到笔顺,以及间架结构的规范、书写的美观等等许多要素。这也是笔者在追看过几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后,感觉选手们出问题较多的地方。当然,这样要求对于这些初中生参赛选手来说或许难了一些,但是即使不把这些汉字要素完全纳入考查范围,现场也应有一定的提醒或者提示,以便更好地传播汉字知识、弘扬汉字文化。事实上,现场确实有一位评委经常指出这方面的问题,但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镜头呈现,更鲜有发声的机会,这是较为可惜的地方。

  文化益智类节目过于突出竞赛形式造成的更严重的后果还在于,会让人看到浓浓的“应试”色彩,特别是针对学生选手的节目而言。为了有区分度,考题不可避免地走向偏、难、怪的极端,超过了参赛选手正常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范围。 “临时抱佛脚” 、“蒙”等应考方式、应试技巧则大行其道。比如,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反复出现选手背字典、抄字典这样的认字、习字行为,这绝非正常的字词学习方式,更不值得提倡。在笔者看来,认字多,会写的字多,在现代社会里早已不是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体现,至少不是最重要的体现;而繁难字认得多,更充其量只能算是一项技能而已,不应与知识和文化等同。所以单纯比赛写字,就很容易变成一个简单的“技能秀” 。这样的比赛,能赛得出输赢,却不一定能赛得出文化,它与现代教育理念不符,也与文化的传习方式不合。因为你可能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汉字的写法去应对一时的考试,却绝无可能在短时间内领悟到大量汉字的文化来充盈自己的内心。

  当然,并非是说这类节目就完全不能采用竞赛制的方式,关键在怎么用。文化益智类节目的异军突起,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掀起的汉字关注热潮,让我们欣喜,更让我们欣慰。而这类节目如何创新包括比赛在内的节目形式,更好地发挥其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社会责任,是值得节目创作者思考的问题。滥用比赛、PK等形式,其实已经成为娱乐节目的死胡同,但愿文化益智类节目不会重蹈其覆辙。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