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今年中秋回归本真接地气(关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23日09:31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关戈

  【事件】今年中秋崇尚节俭

  【观点】刹住奢靡之风,应该让节日返璞归真,回归其原有的文化内涵

  赏月拍月、微博晒月成为今年中秋节的热门话题,各地团圆祈福、雅集灯会等传统民俗办得热闹喜庆,让人不禁想起“月色清阴曲院凉,蟾光寒水旧池塘”的诗句。的确,今年的中秋节跟往年大不一样,没了天价月饼,少了豪华晚会,一扫以往的扰攘喧哗,却始终洋溢着亲情友情温馨暖人、风俗文化化育娱人的气氛。变化贴心接地气,让人耳目一新。

  今年的中秋节是五部委发出《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后的首个重要传统节日。据报道,以往大操大办的中秋晚会只剩下央视和北京电视台“秋晚” ,舞台变小了,舞美简单了,演员更接地气了。各地有关中秋节庆的活动办得可谓简约又不简单、红火却不扰攘,像北京举办世纪坛诗会,成都市民参加夜戏、制作花灯,诗歌爱好者在湘江之畔吟诵诗词,等等,群众、文化都成了主角。毫无疑问,这不仅有利于传统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更是传统节日的文化回归。

  中秋节是中华传统重要节日。其名出于《周礼》 ,至魏晋时已有“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之说,历来都是访亲团聚、告祭祈福的日子。正值稻熟花香之时,人们吃月饼、喝月饮,或庭院夜话,或赏月吟诗,走亲访友,其乐融融。可曾几何时,一些传统节日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文化底色,奢华的中秋宴,天价的中秋礼,争相举办的豪华明星晚会,让中秋节成为乌烟瘴气的“送礼节” 、“炫富节” ,徒有其表,文化空乏。归根结底,这是因为一些地方、一些人在富起来之后,便失去了对传统节日的正确认知、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定力。

  前不久,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在中央领导赴津调研的一个座谈会上就指出,节日内涵被偷换,让传统的、美好的节日蒙上奢靡与庸俗之气,刹住奢靡之风,应该让节日返璞归真,回归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其言拳拳,对传统节日“变味”的现象可谓针砭入微、一针见血,更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忧患之思——在经济发展、生活殷实之后,我们该如何去生活?是铺张挥霍、动辄海外扫货,还是找到文化的支撑,书香传承,朴风不易?

  记得幼时过中秋节,一家人围坐院中,吃月饼,剥花生,听故事,看玉兔东升,有些通文墨的长者还作“四句”酬应;稍长,入城市,则有灯会,可以看到公园、水滨三两人群书画吟诵,忆之犹历历在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短信、微博、微信等逐渐成为表达中秋感怀、互致节日问候的重要方式,过节的形式也逐渐地“现代化” 。应该说,与时俱进地过节并没有错,一些网友通过微博、微信晒月照的做法就很有创意和文化味道。但是,豪华晚会、天价送礼绝不是“现代化” ,而是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沉渣泛起,更偏离了传统节日原有的精神文化内涵。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以节为奢开口,富不过三代,必矣。

  传统节日,与农耕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时移俗易,其基本精神却没有变。比如中秋节,收稻赋闲、蟾宫折桂,都在此前后,人们生活安定后就祈求精神的安慰,从亲情、友情和自我的进步圆满中获得支撑、慰藉。也许正因如此,随节气而动的各个传统节日,总是定时定期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调适,无论风波起伏都能找到压舱底的石头,富不奢华浮躁,穷不委顿气馁。它是民俗,更是文化;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也正在于此。用李商隐的诗句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也是给生活富起来的人们提一个醒。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