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想起一位编辑姐(樊发稼)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22日00:21 来源:新民晚报 樊发稼

  青年作家孙卫卫最近在写我的一篇文章里,说到我比较关心和重视年轻文学新秀并做过一些工作,我得承认这大抵是事实。因为我自己也曾经是文学青年,受到过诸多鼓励、扶植、培养,永远无法忘怀那些热情指点、帮助过我的人。

  我想起一位仅长我几岁的编辑姐,她叫姚爱伦,《北京晚报》原“五色土”副刊编辑。

  《北京晚报》1958年创办时,我大学毕业不久,尚“下放”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一家玻璃厂装卸车间劳动锻炼。1958年11月回京,翌年起便不断投稿《北京晚报》,主要与副刊编辑联系,如王淑英、于韵娴等,后来只和姚姐姚爱伦“单线联络”,因为她和我一样也是学俄语出身,又是上海老乡,其时她和丈夫住“百万庄外文局中楼220”,离我的建工部集体宿舍仅一箭之遥。她每天都到我单位大楼前的车站乘3路(现103路)电车上班。

  1962年冬某晚,我邀约分在北京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俄文编目组工作的程灵南同学一起去拜访姚姐,相谈甚欢。我随带一本刚出版的工业刊物赠她,上面载有我的长篇散文《沸腾的老孤山》,她称赞我的文笔好,说了不少褒奖的话。她还主动介绍了邓拓给他们副刊写《燕山夜话》、她去邓家取稿的情况,盛赞邓拓罕见的才气和学问、写作的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编辑部拿来邓拓的稿子一字不易即发排,次日立即见报,姚姐还谈到邓文当时广受读者欢迎的盛况。

  那时候,上头提倡编辑和作者交朋友,我大概是姚姐重点“交”的一个“朋友”,联系极为密切,书信往来频繁。经姚姐手,我在“五色土”副刊还多次发表翻译的诗歌、小说、散文等苏联文学作品。

  在文学道路上,我得到过许多知道名字和不知道名字的报刊编辑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姚姐只是其中之一。我想所有后来由于获得这种宝贵“推助力”而成为有良知的成功人士者,都会怀着感恩之情深深缅怀和感谢那些幕后无名英雄。姚姐在粉碎“四人帮”后,又归队回到编辑队伍,她好像分到了《北京日报》,就未再与她联系了。

  敬祝姚爱伦姐健康长寿,晚年幸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